陈洪泉 人的一生中最大的问题恐怕莫过于生与死了。人们都乐生怕死,但最后又不得不死,生命的这种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使人们心存不甘,而又无可奈何。所以,究竟应如何看待和对待生与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当人们在生病或达到一定的年龄时,这个问题会更为突出。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和态度:要努力与生命达成默契,与死亡达成和解。 所谓与生命达成默契,就是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晓生命的本性奥秘,遵循生命的本性需要过好自己的一生。 古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尽管对于人类的来源有创造说(主张人类生命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有意识创造出来的)和自然说(主张人类生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之争,但不论怎样,都是承蒙天地之德,才有了生命,有了我们人类,都是承蒙父母之恩,才有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人生。 既然承蒙天地之德和父母之恩才有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应深知生命来之不易,人生来之不易,我们能作为人类的一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易,所以,我们就有责任要好好珍惜和善待这个来之不易的人生,就要对得起这个人生,努力过好这个人生,尽量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不能辜负了给予我们人生的天地之德和父母之恩,不能辜负这个来之不易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过好这个人生?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呢?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要在通晓人生的本性奥秘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本性需要而生活做事。人既然生而为人,同时也就被赋予了人之为人的种种需要,例如,要维持生命的存在,就需要吃饭、喝水、呼吸等等,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要。有需要就要求满足,实现或满足这些需要就构成人的本性。遵循人之为人的本性,按照本性要求而生活做事,不断满足或实现这些需要,就是人生之道。生活就是人们由其本性所带来的种种对生活需要的满足活动,生活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对这种种生活需要的适度满足,所谓适度满足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过了或不及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满足。好的生活就是能够使人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得以适度满足的生活,而这种使得人们的生活需要恰当满足的生活就是适宜的生活,也就是与自身生命达到了默契的生活。 所谓与死亡达成和解,就是正确地认识死亡,能够坦然面对最终必然到来的死亡,不再惧怕死亡。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与死亡达成和解呢? 一种办法是,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办法是,把人的肉体看作只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认为人的生命除了以肉体为存在方式外,还有其他的存在方式,死亡只是以为肉体为存在方式的生命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生命也不存在了,肉体死亡后,生命还会以别的方式继续存在着,虽然我们可能看不见它。就像一艘在海面上行驶的船突然消失了,我们看不见它了,但并不是它就不存在了。各种宗教就是通过对死亡的这种认识而使其信众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感,从而与死亡达成了和解。例如,基督教就宣称,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在肉体死亡后,灵魂便摆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入了天国,所以,生和死都是生命的存在,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福楼拜就曾经说过,灵魂不灭论是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或是由于对于死者的依恋而发明出来的。 但对于一个不信宗教,或虽然信教,相信死后生命会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存在,但仍然愿意活在当世,仍然害怕死亡,又怎样能与死亡达成何解呢? 毕竟人还是不愿意死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不管死后生命是否继续存在,如果能选择不死,肯定还是不愿意死的。但问题是死亡是一个必然的事件,不管是谁,也不管你愿意与否,最终都难免一死,无论你怕他还是不怕他它,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它都是要来的,你的恐惧害怕对于最终都要到来的死亡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怎么办呢?这就带来了与死亡达成和解的第二种办法,这就是,既然我们认识到对死亡感到恐惧害怕是没有用处的,有生有死是一切生命体都必然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概莫能外,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对死亡感到害怕了,还不如干脆去掉恐惧心理,去坦然面对它。实际上有许多似乎可怕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坦然地直面相对,反而就不觉得有什么好怕的了。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走路时遇到一只老虎,大惊之下转身就跑,越跑就越怕,直到实在跑不动了,于是心一横,就转过身来面对老虎,这时发现自己事实上已不那么怕它了。人生在世,所要面对的事情都存在着自己的能力所能掌控的方面和不能掌控的方面,对于自己所掌控的事情,应努力去做好它,以获得满足和高兴,不留遗憾。对于自己无力掌控的事情,正确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人的最终死亡就是人力所无力掌控的事情,所以,归根到底,我们得以与死亡达成和解的最好方式就是能坦然面对它。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所应做的只能是在可能的范围内能够尽量争取活的时间长一些,活的健康一些,在活着的时候,慷慨地投入所有的感情去热爱生命,活的快乐一些,争取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毕竟,“死亡并不是反常的事件,相反,有机会活着才是一个奇迹”。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宇宙形成以来的几乎全部时期,我们都不曾存在,而再过几十年后我们也会再次消失,如地球上的任何生物一样。但在一个很短的时期里(哦!如此的短暂),很多特殊的临时条件因缘际会地凑在一起,生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这个,从未在过去出现过,也永远不会在未来再次出现的生命!与其时刻笼罩在对死亡的恐惧中,不如好好地利用在地球上的短短一生,欢度生命中难得的每一天,庆祝我们能有机会参与到这场难以想象的历程中来。尽管最终必然会终结于死亡,但生命绝对是一场伟大的经历。” 珍惜和善待生命,坦然面对死亡,与生命达成默契,与死亡达成和解,快快乐乐地过好自己这珍贵的一生。 (陈洪泉,于青岛,2019.7.8,微信号chq136688662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