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杰:篆书创作管见举隅 时隔四年,十二届国展在即,各级书协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广大书友怀揣敬畏之情,废纸三千、挥汗如雨。笔者钟情篆书,借机于反思中梳理,举隅数语在兹,仓促管窥之见,以飨同道,权作引玉之砖。 一、自然意蕴之态。汉字乃中华民族智慧之结晶,古代先民“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创造出神奇的表意符号,几经演进为系统之古汉字,质朴自然、古拙烂漫。篆书作为“三江之源”,熔铸象形意境,独具装饰表征,抽象中蕴藉意象。篆书创作中,书“月”字不缺弯曲之姿,书“水”字不乏流淌之韵,书“走”字表奔跑之意,书“飞”字表展翼之态,书“声”字有击罄之乐,书“嚣”字有喧闹之音,难能可贵。 二、因字立形之变。篆书具有规范、整饬之美。整体上布局规整、典雅平和;结构方正匀停,舒展大方;具体到篆书创作之上,则当力求规避上下齐整、大小等同、弧度单一之“状若算子”,而求其方圆、疏密、起伏、参差、收放诸变。 三、同字异形之美。就增加艺术表现力而言,书作中重复之字不可避免,其原则上要“同字形异”之变化,《兰亭序》二十一个“之”字无一雷同,结体千变万化,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篆书创作亦然,如“之”“其”“可”“不”“无”等字,篇章之内其形态若无一例外雷同,其无疑会成为书作之醒目缺陷,不妨查阅书法字典资料,以求多样变化。 四、计白当黑之妙。国展中,篆书作品大多布局趋于紧张满塞,字盈甚者极尽堆积之能事。《易经》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万物,莫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幅书作,常常闪烁着创作者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之辩证思想,留白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篆书作品适当经营留白空间,此白非空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计白当黑,以“不言之言是为至言”,方寸之地能显天地之宽,能给予观者无限想象空间,天宇开朗,滋蔓落落有致之美感。 马小杰十一届国展优秀作品 马小杰(重庆) 篆书《大西南赋》中堂 237cm×115cm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提名评委:王友谊 本届国展提倡自作诗文,《大西南赋》为自作四言文赋,通篇五百余字,一韵到底,是篆书中少见之作。该作品取清人篆法,可见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之遗韵,通篇整饬密致,排列井然有序,透露出清整、温润、娴雅气息。仔细品来,作品笔法婉转遒劲,笔画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起收有度,线条流动飘逸而力度遒美,将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处理得丰富灵活,意韵深长,颇具艺术情趣;结体或方或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工整和谐,严谨古朴,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墨色浓润厚朴,轻盈起落,整体统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地处西南,在感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浓、人文地理之厚、历史文明之远、宗教信仰之诚等基础上,能结合个人学识修养和融入真挚情感来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值得提倡。在书作《大西南赋》的字里行间,可以感知作者热爱家乡、讴歌大西南的丰富情怀,这也是该作让人触动之处。 (选自《中国书法报》225期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