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冷军,你可能对他不了解,但你肯定见过他的油画作品。 冷军—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说起冷军,其名声也能与齐白石等名家相比了,他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艺术系,是武汉画院的副院长,湖北美术协会的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作品数次获全国美展大奖,声明海内外,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他的作品以独到的构思结合非凡的艺术技巧在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画面丝毫毕现,形象精致入微。 说到冷军的绘画,我们都会想到他画的少女画像,画的每一幅都非常的有名,而且都能卖出几千万元的高价,其中一幅作品,更是被拍出了6000多万的天价。同时,也有很多人在质疑其艺术水平,直到看见这些细节,才明白6000万是值得的。 《肖像之相—小姜》 上面是冷军画的一幅少女《小姜》,这幅画当时在拍卖会上被展示时,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张照片,实则是一幅油画。当我们看到眼前的这个少女后,就能感受到似乎就是真人出现在眼前,眼皮的褶皱、根根分明的睫毛,无一不体现出东方美。 这张脸真的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画出来的,因为就连毛孔都可以看到,还有那鼻翼的法令纹和微抿的嘴角,好像你面对的就是一个邻家姑娘。而他的头发也非常的逼真,有真头发所独有的丝丝缕缕的感觉。而作为人物的传情指出,眼睛他绘制的就更加真实了,画中的少女不是直视镜头的而是眼眸微低,从她那黝黑的眼珠上仿佛还可以看到映进眼帘的景色。 这件毛衣更是纤毫毕现,穿着薄衫能看到皮肤若隐若现,细节的处理简直可以说做到了“变态”的那种程度,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毛衣上毛茸茸的丝线,并且镂空部位描绘的也非常真实。女性对于这种海马毛线的质感大多是熟悉的,那种毛毛茸茸、纤纤毫毫、飘飞不定之感,加之毛衣镂空花样,都教人头晕目眩,不过冷军如履平地,整件毛衣被描绘得精微无比,让人惊骇,甚至产生一种幻像般的崩溃感。 作品精细程度,观众只能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冷军画的超写实精细,重点不是笔触细致,也不是画得慢的缘故。冷军能画的如此写实,重点是他对色彩的理解和概括。尤其是暗部的色彩的准确和真实,不是那些画皮肤暗部只会用朱红和灰绿来表现,调色的准确和冷暖的正确,还有整体色调的提纯和概率。这才是冷军画的写实要点。没有这个色彩功底,靠磨时间是没用的。 冷军用自己的画笔,结合颜料和思想进行混合,在画布上展示自己对绘画的理解,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栩栩如生又生动逼真的少女。杜甫有一句诗句是“千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这句充分体现了写出了一幅好作品的真谛,是表达“好的作品要有风骨,要有神”。 成功离不开年少的努力。 冷军的成功也许更多的是爱好使然吧。1963年,他出生于四川。打小他就跟同龄的孩子不太一样,别人家的孩子都活泼好动,恨不得满大街的疯跑,冷军从不跟他们瞎闹,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写写画画。画的时间长了,冷军就爱上了画画,不过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他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从小就可以去专门学习特长。 直到少年时,他也只能在大脑里绘画。让他记忆最深的还是,因为他太喜欢画画,他上小学时求邻居帮他找了个老师,这位老师给了他一些画册让他临摹。冷军说:“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令让我受益匪浅,基本功也在那时得到了锻炼,必修课没有上,也许后面的绘画才能不拘一格。”那时候,他家住在新华电影院的附近,他还抓住了一切机会向电影海报学习。因为胆子小不敢当众画,只能看几眼记在心里,然后赶紧跑回家,画出来,接着再出来看几眼,回家继续画。 一幅画可能要好几天才可以完成。为了摹画美术厂的一幅国画老虎,他每周步行去一次,看了就拼命记在心里,回家再画,觉得画不像了再跑去看。“少年时代自己画的不是很多,但脑子像着了魔一般,总想着如何画,因此画出来的东西,每张也有点进步。”正是这股着魔的劲头,让他异常关注画作里的每一个细节,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易放过。他的这种专注在他考进武汉师范大学的艺术系的时候,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区区1平方厘米的画面上,他能够反复琢磨一天,每天9个小时,一年只画一幅油画,风雨无阻40年下来,他极端写实的画作震撼了中外画坛。 他说,成功的前提一定是热爱。 站在冷军的作品前,即使你不懂油画,你都能感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透过层层油彩,冷军带给观赏者的是沉默、冷峻和深刻—“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杜甫曾在诗句中写出,好的作品要有风骨,要“有神”。而冷军用普通的画笔,把颜料和思想混合,在画布上汪洋恣肆地展示出他对绘画的理解。在他手下,画笔有灵魂,作品有风骨。“细而不腻,逼真而又非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