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医学之三生、三和、三易

 悦草盆 2019-07-11

声明

本文根据沈谦益老师2018年8月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的学术演讲整理,由“中医家”协助整理编校。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讲演实录

首先跟大家说声抱歉,因为温哥华和中国国内温差比较大,我刚回来,短时间还没适应,所以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点咳嗽,在汇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咳嗽的声音妨碍各位的耳根,希望大家多多原谅,谢谢。

个人认为,三易应该是中医学方法论一个最核心的指导操作的根本,其他衍生出来的一些方法,方药也好,针灸也好,推拿、导引等等,可以说基本上都是由三易的共同搭配或者说不同侧重地把它们体现出来的,它们都是要用三易这种概念来指导。下面我开始做汇报,因为今天时间不多,也只能简略说明要点。

中医学的三个阶段、两分水岭

个人认为,中医学从先秦以前一直到今天的发展,应该能分成三个阶段,其中有两个标志作为分水岭。

第一个标志,就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在成无己之前,《伤寒论》是没有注解的。为什么没有注解呢?因为不需要注解,医道中人学伤寒是不需要注本的,都能看懂理解。从成无己之后,首先是业界需要注本去读《伤寒论》了,没有注解就读不懂了。但是有了注家注本之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从成无己到现在,伤寒注家注本越来越多。为什么还需要不同的注家注本出现?只有一个解释,任何注本每一个部分和所有注本的总和,都没有说全,总是在不断补漏,所以才有不同的新的作品出现,补前人注说之缺。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某一小方小法体现了某个作者对于《伤寒论》的体悟、理解,对于引导后学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从大方面来说,就像刚才所说的,因为注本的出现是《伤寒论》原文的伴读,学子们在干什么?退居后位。学子们一开始都在学注家,一个注家学完后,再学第二家,一个又一个注家学下去。但是即便把现在所有的注文都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够表达真实《伤寒论》原文的意思,从逻辑上我们应该可以这样看,因为如果它能够完全表达,那就不需要另外的注家写下去了。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第一个标志性的划分点,在这之前的阶段,我们称为古中医学。曾经也有人谈过,叫所谓“汉唐中医”,我觉得汉唐中医这个词,某种程度来讲,它代表古中医学的一些高峰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就来讲,用汉唐多少还是有点儿偏颇,不如就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标志,把之前就完全都称为古中医学。

中医学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一直到清朝吴鞠通写成《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当今所谓的温病学派完全建立的标志,我们可以这个阶段中医学称为传统中医传统中医和刚才谈到的古中医学有一定的区别,从理法思路,甚至于方方面面,区别都很大。

中医学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形成学术以后,一直到现在我们称之为现代中医。这个阶段前一段是以唐容川、张锡纯等先辈为代表,叫衷中参西派,后一阶段是以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开始,叫中西结合派。区别是衷中参西以中为主,带结合性的研究西医,中西结合是以西为主参考和研究中医,这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学者的论点、立脚点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伤寒论》在中医学的地位

中医界一直以来有四大经典,有的说八大经典,别管是哪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伤寒杂病论》所谓经典的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换句话说,张仲景仲师是什么时候成为了医圣的?

在《甲乙经》里面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经方人需要一个脉络,仲师属于经方传承体系,而商朝的伊尹为经方之祖师。如果不分时代,把仲师医圣之称放在一起,这就出现了一个怪事:伊尹被称为亚圣,仲师为弟子,却被称为医圣,完成人和开创人的关系,出现了一个没法调和问题。其实,如果放在我们刚才所说的三个阶段来看,这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的亚圣之才,是在古中医体系下的称谓,所谓医圣之称,是在传统中医阶段时候的称谓

我们可以看一下,仲师的《伤寒杂病论》从成书一直到密藏,再印刷然后广布天下,有一个浮浮沉沉的过程。但是不管是什么过程,我们都发现一个问题,它的广播天下是从宋朝开始的,不管是大字本也好,小字本也好,它们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时代是很近的。从某种程度来讲,《伤寒论》这本经典的成果发扬光大,可以说到了宋才真正开始进入所谓的黄金阶段。

但同时我们看一看,在清末民国年间,一直到五六十年代,《伤寒论》又再次沉沦。当然,最近些年,经方热又把《伤寒论》推上来了。现在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在清代、民国和解放初年,《伤寒论》会再次沉沦?因为《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体系是代表了传统中医的最巅峰状态,但不是代表古中医的最高状态,在现代中医也不是。所以我现在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经方热是好事情,但是要找它学术体系根源。学《伤寒论》首先要回归到传统中医的心态理念方法上如果以衷中参西,甚至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去学,永远不可能登堂入室可能一方一法上能有很好的应用心得,但是对整部《伤寒论》理法体系的理解把握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它有自己的界限。

古中医之“三生、三和、三易”

为什么刚才花这么长时间谈这个划分标志呢?因为我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三生、三和、三易”。首先要跟大家做一个解释,我一会儿汇报的三个“三”,它们的内涵属于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前的古中医学范畴,可以说,如果想学古中医学,这三个“三”是不能跨越的,在学习和运用古中医的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这三个“三”。因为这个和传统中医学、现代中医学都关系不大,所以大家如果以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思维去理解,可能就会有些麻烦,因为它们的根是不同的,概念和内涵都很有区别。


一、三生:医道三个层面的目标

首先谈一下“三生”。大家都知道,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是医学,医学要做什么事情?首先是和生命打交道。如果不是和生命打交道,那不能称之为医学。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医学,关于生命的本意,其实浮出水面的东西还远远不够,只有把生命是什么理解清楚,后面才能把握生命。是《黄帝内经》讲的要把握阴阳,把握生命体,生天下。所谓的“三生”,就是医学的三个层面,也是中医里面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一个层面是卫生西医治疗一直是说卫生,像卫生局、卫生部。卫是什么意思?保卫。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侍卫和主人是不同的,侍卫永远在主人之外,哪怕是最近的贴身侍卫,也不可能是主人,他保护的是主人的生命。卫生,可以说它所做的理法和思辨方式,都是和生命的主人有截然距离的。所以这时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只有在所谓极限的状态下才能达到卫生。极限的概念是什么?是永远达不到。所以说,为生而卫生,是永远达不到的,所谓的保卫就是这样。

第二个层面叫。这个应该是我们刚才谈到的传统中医阶段下经常所用的一些方法。护生是什么?随时的贴身护卫,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为主人挡刀、挡子弹。在这个过程中,保护的这种作用和与主人的距离,比那个刚才所说的“卫”要近得多。“卫”的位置是拿刀枪和外敌格斗,“护”是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命,把自己的命换成被保护者的命,所以和生命的主人的距离就是可分又不可的状态

第三个实际上是在我们古中医阶段里面的概念,这个层面叫“全生”。什么叫全生?《黄帝内经》所说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那叫全生。你这一生,所谓的一阴一阳两甲子一百二十岁,无病无灾地走过来,那才叫全生。你两个甲子没有走出来,可以说都没有达到全生。我们中医全的理念是什么?是用各种各样的天地生化万物来使生达到一阳两甲子一百二十岁。

我们发现,全生的概念和护生的概念不一样,护生可以说是和主人既可分又不可分的状态,而就好像已经是钻入了人,已经和我们身体关系密切我们的灵魂不可强分。所以在过去,比方说《外科全生集》提到了全生,这是古中医阶段的说法,也可以说是医道要达到的目的。

医疗行为背后的代价

我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谈到,治疗的时候你要知道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达到什么,如果没有任何条件,只是说治病,那非常容易,来一包耗子药,万病能治,没有治不了的病。不可能还有病,因为生命不存在了,病是在生命中出现的。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在做什么?如果一眉一眼完完全全盯在病上,忘掉了生命,那弄的针药和一包耗子药有多大区别?

今天有的医生一针能把十年偏瘫的病人扎到能起身,但是为什么可以?你能不能说清楚?即使不需要和病人说清楚,但你能不能跟自己说清楚?换句话说,十年的偏瘫,你一针扎起来了,有多大代价?代价是什么?是否能确定你的操作不会使病人减少五年十年的寿命?如果因为你这样的操作导致病人减寿,这个责任谁负?

现在关键不是说有没有代价而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代价。最可怕的往往是不知道有什么代价,这才是最大的代价。知道它可能出现什么最大代价,知道它最大的副作用是什么的时候,其实那就已经是可以规避的了。但是如果不知道会有什么代价,我们又如何操作?因为不知道,所以在你的思想里面也是没有概念的。

在古中医和传统中医里面,还有一个不同点,在古中医里面人的病就是灾祸,过去讲的有一些是人鬼不安造成的疾病,所以古中医要达到的特点,叫“人鬼两渡”,而传统中医呢?正邪两,并不是祛邪扶正,你不安邪,那邪也会自己找出路的,到时候代价是什么?不知道。


二、三和:达到医道目标采取的方法

下面我们讲 “三和”。这“三和”的问题,实际上是古中医阶段和传统中医的联系,理法、方药、技术都在里边了。刚才谈到的“三生”可以说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而“三和”是我们为了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

1、神医人医之分

在这儿我们就展开多说一些,在清朝的时候,全真教龙门派刘一明道长生前写过一些文章,他说世间有神医之分。神医,他举的例子是岐伯、黄帝、雷公、孙思邈等等;人医呢,举的例子是张仲景、刘完素等等。一些朋友在网站发表关于这个内容的帖子,曾经引起了很多经方学子的愤怒,仲师居然只是一个人医?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冷静地看一下。

“神医者,先天之学,转生杀,夺造化,和阴阳,调五行。后天中培育先天,假身内保真身,采大药三品,除历劫病根,神明默运,推己及人。所谓有用中无用,无功里施功。如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抱朴子、华佗、孙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贤,皆有实学,先治己而后治人。所以药到病除,邪气退而正气复,起死回生,得心应手也。

人医者,后天之学,全在五藏上用功夫,草术上用心思。虽明得三关九候、七表八里,仅可医得应生之人,医不得应死之人;医得后起病,医不得根本之病;复得后天之气,复不得先天之气;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无形之病。如仲景、叔和、河间、时珍其人者。以上数人,俱皆虚学,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为人医也。”

——清·刘一明《会心集》

刘一明道长是清朝初年时候的一个全真教道长,那他的这个说法是从这个道教传下来的。这和我们马上要讲的“三和”概念会很有关系。

2、故宫外三殿、内三殿

说到 “三和”,我们就从北京故宫说起,北京故宫的布局、命名,可以说完全契合我们古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在故宫里面最有名的是外三殿、内三殿。如果内三殿和三殿兼修者就是刘一明道长所说的神医如果不修三殿,只修外三殿者,就是人医,区别非常明确。

我们可以看,外三殿,从北京故宫从南往北来说,第一个是泰和殿,可以说是三大殿中最大的主殿,泰和的“泰”有的时候写成太阳的“太”,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意义是一样的,没有必要改。第二个,就是泰和殿北面的,一个外三殿里最小的殿,叫中和殿,中和殿的北面叫保和殿,这是外三殿。内三殿呢?也从南往北开始说,第一个叫乾清宫,往北的叫交泰殿,最后一个最北边的叫坤宁宫

我们发现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在内三殿里面,已经完完全全用天地交泰,在外三殿里面没有用乾坤,也没法再用乾坤,但是我们从三和三大殿也可以看到,它有整体的体系,它是什么?既济。外三殿讲的是坎离既济,内三殿属于天清地宁交泰从八卦来讲一个是文王卦,一个是伏羲卦,也就是后人所说后天八卦先天八卦。

关于内三殿、外三殿,刚才是从地理位置说的,如果从理位的角度来讲,内三殿是从南而北而中,天清地宁而交泰,这是自我心性修养的理法。而外三殿呢?是从中开始的,中和保和而泰和,这就是既济而交泰。因此,刘一明道长所说,兼修内外有成者,不止医人,还能渡己,这是神医的体系,而人医体系只有外修,没有内修,只能助人,不能渡己。

3、外三殿表法三和

我们可以看一下,外三殿的理位和法位是不统一的,理位中和保和泰和而法位是泰和中和保和。这里可是有一些奥秘的。

中和法是什么?中和者,阴阳相济。就是我们中医人经常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寒不热者调之。不管多么复杂,我都是一一对应,以期平之。如果我们中医人只是用到这儿,那么这只是一个中和法,所谓的辨证论治就是中和法,跟保和法、泰法没有任何关系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这个题目,就是想让大家有一个认识,除了中和法之外,在外三殿既济法里面还有两大法——保和法、泰和法,

昨天有朋友问我,有没有一法是涵盖所有疾病的?我告诉大家,在古中医里面是有的,那就是保和法。保和法是什么我们经常在古籍里面看到的周流法。各家的理法学说都会有一些这样的东西,但是很少人会把本来的词句完整地说出来,我在这儿就点明这些法都属于保和法,像所谓的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就是典型的保和法。保和法的运用思想什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生不已既然生生不已,就没有病,不需卫生、护生而全生,所以用此一法可以涵盖所有的疾病。但是法是一法,药可不见得就是一个药。这是保和法。

所谓的既济法中,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泰和法,泰和殿也是历代帝王开国大典登基的时候必须要到的地方。那么泰和法又是什么呢?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和法叫什么?对待法保和法称之为流行法其实中和法也可以叫方,也叫法,保和法可以称为乾法,乾坤一体而致太虚之法就是称之为泰和法。

实际上这些法最早是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里面谈到一句话,叫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当然,现在有很多一些朋友,尤其把这个“大道至简”的“简”字简易化,如果大家感兴趣,回去可以查一下《说文》,查一下《尔雅》,看看这个“简”字的本意是什么,引申意又是什么。我在这儿可以跟大家说,这个字就是保和,它不是简单,它里面含的法就是保和。“衍化至繁”的就是中和法,就是阴阳平衡。前面还有一个词,“大道至简”里的“大道”,大道”就泰和无法而法法而方法只有到此,才能够用到过去一直在中医界流传的一句话——“医者,意也”。这句话不好强说,只有达到泰和法的那种境界,才有资格说医者。到此境界,无人物,无方法,方方皆方,方法皆法,它就是医学理念。


三、三易:简易、变易和不易

后面我们再说一下“三易”,所谓的简易、变易和不易,实际上和刚才谈的是同样概念。“简易互易,学过易经的都明白互卦,就是阴阳相互,寒者热之,热之寒之。“变易就是流行这个不易,实际上是太也就是泰和法

因为今天时间也不充分,不能讲得特别开,所以主要就是把一些概念向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谢谢大家。

整理校对:采采 杨夷君 陈剑城

审核:沈谦益先生

编辑:朱丽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