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前两天,视觉志一篇名为《89岁袁隆平英语直播上热搜:我们都误会他了!》的文章点亮了朋友圈。袁老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的英文致辞惊呆了众人,人民日报、云南共青团、广东共青团等也纷纷发消息,为袁老疯狂打call。 在很多人眼里,89岁应该是安享晚年的年龄,除了基本的生活外,大抵也做不了什么了。但从视觉志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了袁老坎坷奋进的一生,89岁又怎样,焉能阻止我追逐梦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从小种下梦想,中国人能行 袁隆平出生于动荡的1930年,儿时的他基本上是在日本的威胁中度过的。为了活命,他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他目睹了当时中国的悲惨,所以小小的他,从那时起就在心里立了一个稚嫩的愿望——我想让大家吃饱。 让大家吃饱?这个志愿可不小! 那时候,没有人想到他会有不平凡的一生。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农校任教。 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 的”,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报考大学时,他父亲本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 “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难道苦日子又要来了?不,绝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 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许多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办法攻克,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的“理想”,是在痴人说梦。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南方的夏天很热,冬天又湿冷,可他却生生坚持了好长时间。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于他来说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迎着冷眼和嘲笑,奋力前行 起初,他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 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哪怕是海南的烈日,哪怕是云南的地震,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 专业、学者、领导……越来越多有话语权的人反对他,但他偏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一人对抗着所有。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88岁的他瞒着所有人,偷偷冒着40度高温下地。 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来,他带领团队风风火火跑去迪拜,出现在闷热透不过气的沙漠,在田地弯腰曲背,试种海水稻。 得益于他的技术,全球无数个生命不再饱受饥饿的威胁,黑人更是给了他一个外号——Father。 ![]() 美国总统农业顾问评价他说:“他击败了世界上饥饿的威胁,领导人们走上了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抛在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你可能不知道,袁隆平的优秀不仅仅在研究水稻上。 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他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他还会拉小提琴,讲流利的英语和俄语。此外,他还会打排球,跳踢踏舞……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 ![]() 袁老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正如袁老所说,他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一件改变人类的大事。作为一个资深的创业者,袁老选定了自己的领域之后就是埋头苦干,从未忘记初心,追逐毕生的梦想。 ![]() 他的专注、执着、坚韧、勇敢、开拓、创新精神,感染了无数人,成为创业者学习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