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仕途中,很不顺利,一贬再贬。虽然起初也感到寂寞、压抑、苦闷和悲凉。但是没有多久,也就处之泰然了!不仅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昂扬奋进,豪情满怀。尤其是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意志、摆了一切世俗观念,以潇洒超脱的心态鸟瞰人生,抒发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示了一代文宗独特的气概和风貌。 他的知识、学问和思想修养,使他对人间的一切事物比别人看得透辟,没有被功名富贵和人们的臧否束缚了自己,他相信自己最知道自己。 在他的眼前海阔天空,宇宙是无比的远大,人是非常渺小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他的心灵遨游于天上地下,时而寂苦地把酒问青天,时而又立时顿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的豁达非常人所及。所以他的文章和他的书法气势豪雄,视野开拓。他的那支笔好像无比的粗,无比的大,可以写尽江山,横扫千军。他的《望湖楼》醉书一诗,就是典型的例子“……望湖楼下水如天。”多么伟大的形容词! 把他贬到山东密州做地方行政长官时,他似乎更加成熟,不但忧患尽失,而且意气风发。敞着胸脯,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擎着苍鹰,在全城百姓的簇拥下,上山打猎。“千骑卷平岗”,好大的声势和气派!从他的这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词章中,仿佛使人能感受到万马奔腾,飞尘弥天的景象。口称老夫,人们似乎把他同《醉翁亭记》中苍颜白发的欧阳修联系起来,其实这一年东坡先生才三十九岁。是不是他有意识地卖老?哪里,哪里!这是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随情演化,三十九岁并没有限制了他的壮伟、沉雄、豪迈、老练的气概。 当他再贬到湖北的黄州时,虽然四十七岁了,却唱出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东去……”他以微笑对待自己,也以微笑对待人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感叹世路艰险,人生苦短,怀念英雄人物踏着千层巨浪,瞬息而去。不由得悲从中来,流露出一种伤逝的情绪,这正是诗人可贵的感情。 诗人是不服老的,而且把风风雨雨也视为平常,你看,他总是那样从容不迫,安之若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先生的豁达,在于不相信一切固有的概念,不相信一切人为的桎梏;他相信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他相信人的意志的力量。他满怀信心地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体将白发唱黄鸡。”这首振奋人心的绝妙好词,多少年来,不知鼓舞了多少有志之士,奋起直追,不知老之将至,贡献了肝胆,贡献了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