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博士说园林|“一池三山”——蓬莱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下)

 浙派园林 2019-07-11

先秦园林那些事儿

05

【园林谈】

2、“一池三山”——蓬莱神话衍生的园林模式(下)

(3)“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意义

一池三山的格局对园林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使它成为与山体、建筑三足鼎立的基本要素之一,使后世园林艺术进一步将这三者融合起来成为可能。

在秦代以前,土筑高台一直居于所有园林中的主导地位,而水体则相对次要得多,因而体量巨大的高台,以及建在它上面的宫室自然是园林中最重要的景观。

为了增加园林的艺术效果,人们就必须增建更多、更高的台。故而往往将众多高台建筑聚集在一起,使整个宫苑群犹如一座降临尘世的大台地,表现出一种威严壮观的气势。

而秦汉时代的宫苑,虽然保留了秦代之前宫苑的某些传统,建有相当数量的高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以模仿海中三山为契机,极大地提高了水体在园林中的地位。

《阿房宫赋图》

蓬莱神话在园林中地位的确立,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首先,建立了完整的主附水体。主、附水体之间有明确的呼应关系,并且数量众多、相互映村;而水面形态、大小千差万别的水体,穿插于庞大的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的艺术空间,开始改变了园林恢弘威严的风格,形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其次,为充满艺术变化的复杂山水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为”一池三山”。这为园林艺术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空间条件。

再次,建立了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的组合关系。在以往单纯以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和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之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而且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最终形成一种流畅、柔美、自然、雅致的造园风格。

(4)园林中的“蓬莱”意象

神仙未遇,神山难求,汉武帝只好在建章宫北面的太液池中,修筑蓬莱、方丈、瀛州等仙岛,聊以自慰。

建章宫平面图

太液池的一池三岛布置主要依据秦汉时期方士所描述的东海之中的仙境:庞大的宫殿建筑组群象征着仙界的琼楼玉宇。

宫中的神明台则是武帝迎候神仙的地方。高耸的台榭内外雕镂绘制着云气、珍禽异兽以及仙灵的图像,陈列着祭器祭物。台榭周围环列着十二尊巨大的金铜仙人,张开双掌托捧着铜盘玉杯。据方士们说,这是用来承接天上降落的甘露,取来和玉屑一起服用就能成仙飞升。

虽然这种海岛仙山只是一种传说,但对园林布局来说,却是一种良好的形式。它使空旷平淡的水面产生了变化,使景观层次显得丰富;在岛上观赏水面景色,则四周碧波环绕,令人产生远离世俗、飘飘欲仙的感觉。

尽管仙人仙药不过是一种虚构,然而蓬莱仙岛式的布局,却受到历代造园者的喜爱而沿用不衰。

曾经采用“一池三山”布局的宫苑包括:北齐邺城仙都苑大海,北魏和南朝时期华林园天渊池,隋唐时期的长安后苑、洛阳东都宫九洲池、洛阳西苑,宋代艮岳,元明太液池,清朝圆明园福海、颐和园昆明湖、避暑山庄“芝径云堤”,以及杭州西湖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的建设,都是蓬莱模式的发展。

颐和园昆明湖、杭州西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