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投资机构遭遇资本寒冬,募资难,投资少,国内外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明显,退出预期下降。洗牌期下,差异正在慢慢被抹平,而竞争却日益激烈。 每个企业都在问,除了钱,你还能给我什么? “赋能”几乎是每个投资机构的回答。美元机构和本土崛起的大型投资机构,用品牌给企业做背书。产业资本直接甩出订单和场景这种每个企业都喜欢的硬通货。 一级市场中的中流砥柱们思考如何活得更好,夹缝中求生的中小PE/VC们,想着如何才能活下去。寒冬依旧在,但投资机构们似乎找到了冬天里的一套“玩儿法”。 产业链“横向迁移”,构建“生态化” 从目前看,中国的一级市场,有三个中流砥柱:头部美元基金;以深创投、苏高投、达晨等为代表的本土崛起的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除这三个机构外的其他机构,都是夹缝中求生。 以流量逻辑为导向的互联网上半场,开始进入产业互联网逻辑下的下半场,产业互联网看重的是更深的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不管是美元基金,还是头部机构,产业资本、中小PE/VC,视角逐渐平等化,用产业链的打法思考投资布局,是机构脱颖而出或活下来的必经之路。 “我们每在一个细分领域投资成功了一家企业,就会以这家企业为支点向前推进,然后用在之前细分领域投资的产业链方法论,去指导其他领域的投资。”基石基金的合伙人秦少博同融中财经分享了产业资本出身的基石基金的投资之道,“比如,我们投过的交控科技,既属于轨道交通项目,也属于TMT项目,我们以交控科技为支点,把投资版图延伸到了TMT领域,甚至横向拓展进云计算、存储、备份、安全相关的云相关产业链。” 产业链的“横向迁移”打法,是构建“生态化”的完美方式。 用产业链的思维做投资,即把一个细分领域的产业链做透了,然后复制到下一个细分领域。复制过程中,需要团队对行业有清晰的认知,有针对性的抓住或找到整个产业链上能带动投资机构去做横向行业迁移的标杆性项目,并以此为支点,进行产业链在细分领域的复制。把上游和下游变成下一次投资的方向和标的,这种产业链勾勒出来的“生态化”,才会具备协同和互相协同能力。 在找“横向迁移”项目时,一般是在某个细分领域做深后,自然进入一个往外横向迁移能力的阶段,或来自机构管理的主动迁移,或来自于技术发展和融合推动的被动迁移,比如某些细分领域会遇到AI化和云化,迭代不可回避,只能去拥抱。 中小型PE/VC在不具备品牌影响力和没有母体赋能的情况下,需要构建一个“母体”,形成小生态。每个产业链上,至少需要有四五个项目,否则形成不了系统化认知,只能算是对“点”的投资,这样就不会具备赋能能力。 归根结底,在二八法则下,要想在产业互联网逻辑下的下半场生存下来,熬过寒冬,如果没有产业资本做靠山,就要用产业链的打法思考投资布局。 创办商学院,资本寒冬下的另辟蹊径 资本寒冬,创业环境遇冷,但投资机构兴办的商学院教育培训热了起来。 高瓴资本设立高礼价值投资研究院,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及耶鲁北京中心联合发起“耶鲁-红杉领导力中心”、联合真格基金设立“鸵鸟会”,经纬创投成立“亿万学院”,纪源资本则推出了首届“创客马拉松”,推出首期创业培训班,中小型创投也不甘落后,银河系创投设立“银河系大学”、驰星创投创办的“预见大学”等...... 在招生方式上,一般机构会设定报名门槛,进行“选拔制”录取。授课时长短则几天,长则一年。授课形式多采用投资人或企业高管作为导师授课分享,创业者学员剖析复盘的模式,课程内容相差无几,无非就是融资、企业管理、行业发展、法务财税、自我剖析等方面,佐以集体活动、参观游学等。 透过清一色的“赋能、学习”口号的背后,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的本色不会变。投资机构视投资回报率为生命,创业者“一切行动皆围绕获取资金和资源展开”。 “投资机构设立商学院,具备dealsourcing (找项目)和branding(品牌化)的意义,是投资机构为了应对互联网下半场想出来的应对机制。互联网下半场中,优质项目更难被发掘。通过兴办学院,能增强机构的品牌能力,更容易获取项目源,也为了把战壕挖的更深,商学院承担了研究院的职责。如果是以研究为导向,从研究驱动来看,视角更长,更深。”远瞻资本合伙人杨倩倩同融中财经分享了她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对于设立商学院的中小型投资机构来说,有助于打响自身品牌,如能吸引到潜在LP的注资,有助于解决募资难题。此外,除了鲜有做“公益”培训的商学院之外,一般商学院的学费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学费收入也成为某些投资机构在资本寒冬下的创收来源。 对于创业者来说,通过参加商学院的培训,可以和投资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企业需要融资时预备“供应粮草”,同时还能积累资源和扩展人脉圈。“我参加商学院主要是为了和投资机构多交流和积累人脉资源。”一位参加商学院课程的创业者说。 多方乐于参与其中,商学院渐渐成为创投行业的一项标配业务。这项中国投资机构的共同事业,或许能在资本寒冬中给予机构们活下去的粮食和乐趣。 产业资本or财务资本,谁更受企业青睐? 投资机构能否在资本寒冬下生存下来,项目端的选择很重要。而对于优质项目来说,选择谁做融资方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甚至生死。 “我们马上就要进行下一轮融资了,但不是谁的钱都要,我们更欢迎产业资本的投资。如果除了资金,还能得到流量、入口或其他资源,不是更好吗?”某公司COO告诉融中财经 有这种想法的企业不在少数。从被翻牌子的概率来看,产业资本在近几年占了上风。然而,产业资本就是每个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吗? 企业要接受谁的投资?不妨先进行灵魂二问:企业能给予到投资方什么?接受谁的投资会对公司未来发展更有利? 产业资本的优势在于有自己的生态圈,除了能给被投企业资金外,还能带来流量、品牌、数据、战略协同。PE机构具备丰富的跨行业、跨地域、跨阶段的投资和管理经验,看重退出时获得的资金回报。 如果想寻求产业资本,就要考虑企业能否满足产业资本的战略需求。如果单纯想进行财务融资,就反观企业的盈利模式能否给VC/PE带来财务回报。 产业资本在投资上多采取并购或收购的方式,这也意味着对公司的控制权更强。初创企业如果在早期“站队”产业投资,很容易失去公司控制权,然后不得不走上另一个发展方向。很多企业成为产业资本产业链上的一环,面临被拆解的命运。VC/PE在公司治理层面上更多元化,企业的自主性比较多一些。 要成为别人产业链上的一环,还是通过融资扩充自己的产业链?每个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诉求不同,这个问题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决定。 --------CYAMLAN▪关于矽亚投资-------- 专业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 因帮助成熟期、衰退期中大型私营企业扭亏为盈著称 矽亚投资是欧洲精英联盟成员 也是国内首家遵守CFA准则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矽亚投资因成功帮助企业扭亏为盈而受到尊重 以客户的成功衡量自己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