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是去寺院时经常可以看到的法器。它为什么叫木鱼?它的由来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木鱼”,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木制棰,棰头橄榄形,以便敲击。赞呗中经常使用,是佛教法器的代名词。 《禅林象器笺.呗器门》说:“鱼头尾自相接,其形团栾。今清国僧称木鱼者,作龙二首一身,鳞背两口相接,衔一枚珠之形,亦空肚团栾。盖与图会木鱼同,讽唱时专敲之以成节。”其中改鱼身作龙头,可能是取《群籍一览》卷上所载刘斧《摭遗》所谓“鱼可化龙,凡可入圣”之义。 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寺庙中使用的大型木鱼,正面圆径约40厘米,最大的达85厘米以上。小型木鱼圆径仅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绕莲”(绕佛堂)时应用,体积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一般木鱼大小,根据各殿堂的大小而制作,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木鱼”之名,最早见于怀海禅师《敕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据此,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制,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精进用功办道,不要昏沉、掉举。此前,相传木鱼的前身乃是一种称为“木朴”的简单木块,后才刻为鱼形,称作木鱼。 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