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老子》

 阿华我的图书馆 2019-07-11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浅解: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种原始鸿蒙混沌状态,是先天中的先天,无形无相,言语文字皆不能表达其真实之相。这个道在我们自身讲就是元神清醒无欲的状态,道曰元神,佛曰本性,儒曰无极。只有悟道者方能明此意,道是悟出开的不是修出开的,所以古人有悟道修真之说。只有达道者,心领神会,而心可道其道也。名则,道本无名可言,老子强给他安了个道和名,道本无形无相,何来名?在这个无形无相的道里面,没有两元对立,没有空和有,没有阴阳。没有天地之相。道里面虽然没有阴阳,没有天地。没有空和有。但是阴阳万物之性而包含其内。他是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言谈。祖师云道开口即错。张口即乖。只有修行者亲身进入先天境界才能明道可道,名可名之真实的涵义)。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就道的别名,就是一种鸿蒙混沌清醒无欲的状态。也就是一灵独运的元神状态。无名就是真空妙有,有名就是阴阳,一性一命,为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先天之气就是太极,性和命本是一物。先天之气在天为命,落到人身为性。修道之人从下手心息相依于虚无妙窍,到心息相忘,神气合一,进入鸿蒙混沌状态,从后天翻过卦象进入先天之境界,而生出真阴(元神)真阳(先天之气)一性一命出来。从有而返无,从实而返虚(一灵独运元神真阴),又从虚中生出实(先天之气这味真阳),从无(真空)而生有(妙有),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3:故常有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缴。(修行之人从心息相依下手无虚无玄关妙窍,坐到心息相忘,神气合一以后进入鸿蒙混沌虚无空灵的先天境界,这时身心两忘,物我两空的状态,也就是进入纯阴的坤卦之境界,此境界万物之母之母体之内,此境界也是至阴至阳的玄关一窍。这个一灵独运的状态就是妙有,也就是老子说的清醒无欲的妙之境界,有欲乃是先天之气从这个真空妙有用生出来的先天之气。先天之气生发出来时也就是天机泄露之时,修道之人正好采取此天机,也是修炼的最好时机。邱祖云,一阳初动时正是修仙下手时。修道之人此时乃得机得窍之时。所以古人天机不可泄露即是此意也。得此天机方可成仙做佛。单从我们自身来讲,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内含阴阳,我们把人分为两半,无形的心为一半,有形的身体为一半,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他们之间关系是,心为形之主,邢又为心家。心主宰身体一切行为,心去而形亡。心属阳,内有一点真阴为元神,形体属阴,内有一点真阳为先天之气,这就是两重天地四个阴阳,先天和后天是两重天地,心和神,形和先天之气,为四个阴阳。所以说人身即是一个小宇宙小阴阳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就是之真阴(元神)真阳(先天之气),这两本一一物,先天之气在天命,落到人身为性。这个虽然叫的名字不同,但同是一物。都是先天之物,所以同称之为玄,修道者进入先天以后的真空境界没有妙有元神,此道心元神显露为见性,见性为一玄,性现命(先天之气这味大药)出又为一玄。所以称之为玄之又玄,玄一半又玄一半。此为性中求命,命出在去和性。这就是性命双修的大道。所谓的众妙之门就是阴阳合成的真空妙窍,祖师成为玄关一窍。此玄关是在神气合一以后方有之,以前没有。阴阳神气合一以后玄关一窍显露,就是众妙之门,这个众妙之门就是后天通往先天的一个时空通道,是通往先天的必经之路。)此第一章祖师写出了修道的整个过程。愿众道友细心品其味道。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一切复于无言,只有心领神会而明其意也。――宗真道人浅解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浅解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就是之后天这个人心,对美和恶,善和不善分别特心别重,所以他不能修道之心。从我们修道来讲,修行之人通过心息相依外玄关之内,达到心息相忘,神气合一以后,进入虚无的0的先天之境,达到物我两空,身心两忘,一灵独运的先天境界之时,才知真美和真善,一灵独运元神显露为善内玄关一窍显露就是真善,就是善地。无欲观妙就是善。性现命出又一玄为美,善与美就是一性一命。以性求命,以命合性,性命合一为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也。此时恶与不善皆为后天,先天生后天隐而而不知去向。)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就是讲了阴阳相生之理,有之相是从这个无里面生出来的,有为生于无为,我们修道之人知此阴阳之理,通过修行存心打坐从后天有为返到无为的先天境界,阴阳是从太极无极而生化出来的,我们通用阴(神)阳(气)合一后,重新返回到有阴阳返回到太极,有太极返回到无极,有无极返回到太无。这句话也就表达了性现命出,玄一半又玄一半。)3:以圣人处无为而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这里讲我们的道心元神本性,修道之人从有为过度到无为之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为就是中。就是鸿蒙混沌的清醒无欲的元神状态,我们从有为之法存心止念下手修起,存其心澄其意,把神安放在虚无外玄关之地不动,产生定力,一切功态境界的变化顺其自然,知而不辩,动而不随,神不随境界感觉去跑,这就是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在定中,意不动为心,心不动为神,神不动为性,神不动就是中就是性,性也就是道。修行人时刻把心安放到虚无妙窍之善地,直养无害,而养此真我本性。才能达到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他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的真实境界,在此纯是一片先天之境。在此得玄得妙。修道之人(元神)在此处无为行不言之教也。)4: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万物这里讲人的耳目口身心意,六根合一的混沌状态,万法归于一处,不离就是不分开的意思,修道之人通过有为慢慢过度到无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真空妙有的真实境界,进入混沌杳冥的清醒无欲的先天状态。生就是讲先天之气这味大药生出来,大药也是一种法相,也是一种空。当大药产生之时,修道者神要定而不动,不要去用心念引导进行后升前降的小周天运行,不然大药立刻化为后天之物而不能用也,其心火候变化需要师传,方能明白。我们要坐到定而不动,不采自采,不练自练,一定得天下。为而不恃就是讲大药产生时不要是把持他,也就是讲采大药于无为之内,是不采自采,让他为主我为宾,药生故有见阳光逗药之法,持功主动,此为性中求命,这段功夫需要师父指点,方能彻悟,为而不恃,这个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功成而弗居,讲的是大药采药后,进行练化,封炉,沐浴。温养,一切火候。至到养丹大定之意)。5: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就是大丹已成,不要在用丝毫的心意了,完全无为,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功夫到此境界,以正知正觉温养大丹之意,不去就是无为养丹而不跑丹之意,无为就是定力,定又能制动,这就是养丹的意思,在先天之中行偃月炉的火候,纯以自然而然,无为之火候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