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杏月谈平仄 汉语的音韵美表现在它独有四声之别,平仄有致、抑扬顿挫更是诗词之魂。清初学者李十郎说过:“予尝谓物有雌雄,字亦有雌雄。平去入三声及阴字,乃字与声之雄飞者也;上声与阳字,乃字与声之雌伏者也。”慎用平仄,合乎诗律,是律诗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如下: 1.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 2.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 3.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 4.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不外乎3个字: “间”,一句之内,头节、腹节、尾节的平仄相间; “对”,一联之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 “粘”,两联之间,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相粘。 七言句式是在五言句式基础上的扩展。即在五言句式的“头节”之前加一“顶节”,注意“顶节”平仄与“头节”平仄相间。 只要牢记这四个基本句式,其它就会迎刃而解。不管是五绝、五律,或者是七绝、七律,都是四种句式扩展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举例如下 (“―”代表平,“∣”代表仄,“Ο”代表可平可仄): 例五: 春雨 幽兰得雨葱,朝露亦朦胧。 ――∣∣―, Ο∣∣――。 心悦春常在,漫斟话古风! Ο∣――∣, ――∣∣―。 例六: 春到白河 一抹鹅黄一簇芽,竹林尽处是红霞。 ∣∣――∣∣―, ――∣∣∣――。 水波浩浩冲霄汉,柳色青青映曙华。 ――∣∣――∣, ∣∣――∣∣―。 气爽风清鸥正舞,云开日丽鹊声哑。 ∣∣―――∣∣, ――∣∣∣――。 尝疑农户春来早,试看槐湾岸上花! ――Ο∣――∣, ∣∣――∣∣―。 第二节 关于拗救 能够合律是最好的事儿。但是,有时受专有名词等实词的影响,会出现改换不成的情况,这时的表达用语会不合律。出现拗句不怕,怕的是不救!只要救的巧,有时反而会摇曳生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谈谈这四种基本句式的拗救情况: 1.仄起仄收句是仄仄平平仄,如果出现仄仄仄平仄,这种情况叫半拗句,可以不救。 如果出现仄仄平仄仄,就需要在对句救,即对句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也就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注意这种情况可以互为拗救,即也可以用出句救对句。 例七: 赋得崔颢《黄鹤楼》 国人皆晓黄鹤去,特意登临黄鹤楼。 Ο―∣∣―∣|,。 ∣∣――—∣―。 黄鹤一飞难觅影,长江百舸竞中流。 碧波滚滚出夏口,长列隆隆连广州。 Ο―∣∣∣||, Ο∣――—∣―。 倘使崔颢今再世,定歌万里楚天秋! 附注:“”或“”凡是带“○”的字不是“拗字”,便是“救字”。下同。 2.平起仄收句是平平平仄仄,如果出现平平仄仄仄,即三连仄,也是拗句,但不须救。不过,这种情况的可否,诗界未曾定论。 如果出现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的,这叫当句救,即第四字救了第三字。但是,这种情况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例八: 春到农家 迎春有雪花,喜气满农家。 云际寻苍鹭,河边看柳芽。 三春种新绿,四季满芳华。 ――∣—|, 酹祝丰收酒,相邀谷雨茶! 3.平起平收句是平平仄仄平,如果出现仄平仄仄平,这就犯了孤平,必须用第三字救第一字,即变为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这种情况也属于当句救。 例九: 春夜喜雨 时逢惊蛰细霖迎,大地复苏光景明。 |∣∣―—∣―。 檐下杏花方吐蕊,阶前垂柳正痴情。 拾遗独喜春宵雨,居士惊奇暖树莺。 晨鹊漫谈茎节响,世间最妙报春声! 4.仄起平收句是仄仄仄平平,如果出现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这种情况没有救法,所以与孤平一样,是律诗的大忌,必须坚决杜绝。 第三节 关于折腰体 同拗救一样 ,绝句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律诗的第四句和第五句失粘,本来是一种不合律的缺陷,后来约定俗成,而成为一种特别的平仄格式。它强调“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指的是这个失粘必须处在绝句或者律诗的“正中间”,即拦腰截断;而不能是律绝的其它部位。所谓“意不断”是指失粘只是声律上的事儿,不影响诗意一脉相承;否则,诗意若断,就成两首诗了。运用这种声律特式,还要注意,“中失粘”形成后,后边的诗句该对则对,该粘则粘;而不是失粘句之后就不论平仄了。否则,便是对折腰体的一种误解。下面律绝各举一例: 例十: 微山湖新韵 荷花湖水绿莹莹,芦苇丛中波不惊。 ∣∣――Ο∣―。 汉贤古迹今犹在,醉抱琵琶夕照明。 Ο―∣∣――∣, 例十一: 游走秦淮河 秦淮桨影夜箫声,夏晚泛舟灯乍明。 晓月清风醒水岸,落红晨露看条英。 Ο―Ο∣∣――。 玉损香消董小宛,风情万种顾眉生。 ∣∣――∣∣∣, 金陵八艳今不在,深巷空留游客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