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拟定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计划 首批安置房将完成交付

 左右_逢源 2019-07-11

2019-07-11  

原标题:本市各相关区拟定2019年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任务计划,首批相对集中居住安置房将完成新房交付 解决村庄散小乱,打造美丽宜居农村新画卷

闵行革新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新建房屋。 (均 资料)
闵行革新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新建房屋。 (均 资料)

  上海市郊农民正经历从“分散居住”到“相对集中居住”的转变。

  今年5月,本市发布《关于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到2022年将有约5万户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推进重点为高速公路、高铁、高压线沿线,生态敏感区,环境综合整治区,以及规划农村居民点范围外的分散居住户。

  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是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农村面貌,解决村庄散、小、乱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议题,有利于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各相关区已拟定2019年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任务计划。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到底什么样?近日,记者来到崇明区竖新镇、闵行区浦江镇、松江区泖港镇等率先推进的镇村一探究竟。

  崇明区竖新镇

  村民商量选定三种户型公开摇号锁定房屋位置

  ■本报记者 茅冠隽

  再过半个多月,竖新镇惠民村、竖河村、竖南村和竖西村的部分村民,就将入住位于民强村的相对集中居住房。这些村民原本生活在220千伏高压线沿线,搬家后住房质量、居住环境等将得到改善。

崇明竖新镇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效果图。
崇明竖新镇农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效果图。

  新房生活条件会不会打折扣

  竖新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是崇明首批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房。去年8月,竖新镇在全区率先启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工程的66套房屋已完成结构封顶,外墙粉刷,水、电、通信设施等配套也已完成,镇里正进行景观绿化施工和道路施工,预计本月下旬即可交付。同时,竖新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一期工程也已确定施工方案,即将开工建设,规划建设240套住房。

  竖新镇副镇长施永华说,“相对集中居住”概念较新,作为先行先试者,竖新镇在积极探索这项工作时也遇到一些困难。“从百姓角度来说,以往申请建房都是在自家宅基上建,如今要离开长期生活的村组,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出于效率和规范化考虑,我们采取的模式是政府代建,起初百姓对代建房屋的整体风格、外立面、屋顶等都有些顾虑。有人担心,新房子不再独门独院,生活条件会不会打折扣?”

  要打消这些顾虑,就要让百姓充分参与设计、建房全过程。竖新镇规保办主任高裕犇说,镇里按照崇明建筑风貌要求,设计了5种功能齐全、外观漂亮的户型供村民选择,村民自行商量后选定其中3种户型。“在建设前,镇里通过公开摇号选房的方式提前锁定房屋坐落位置,并当场签订建房合同。为确保房屋质量,还邀请村民全程监督,组织他们不少于3次共同参与房屋基础结构、主体结构、结构封顶的验收。”目前,竖新镇试行220千伏高压线下村民异地集中建房和货币化退出宅基地两种模式,鼓励村民主动参与、自主选择。

松江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新房在建中。蔡斌 摄

松江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新房在建中。蔡斌 摄

  办相对集中居住手续有绿色通道

  竖新镇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规划打破农民建房的常规设计,取消了通讯、有线的架空线,预留煤气管道,提前布置污水处理管道等。同时,小区周围将打造多处景观廊道、公共绿地、景观河道等。镇里还在多层区配套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为老服务中心和益智健身苑点,为群众配齐公共活动设施。

  施永华说,农民自建房采购的材料、运用的工艺各家标准不一,有的施工质量一般。政府代建,通过集中采购建筑材料达到价低质优,统一聘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确保住房高质量。

  开通办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关手续的“绿色通道”,也是项目成功推进的关键。高裕犇说,项目建设涉及立项、规划、选址测绘、确权等多个委办部门、多项工作,稍有“卡壳”就会影响整个项目进度。竖新镇在办理这些手续的过程中,得到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涉及水系调整、土地性质调整等审批工作的,相关部门通过联动协调机制,对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以最快速度办理手续。

  目前,崇明全区规划29个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点,条件较成熟的竖新镇、建设镇、新河镇、中兴镇作为首批试点,将充分体现世界级生态岛“生态人居”和“保持乡村肌理、凸显乡村价值”的设计理念。

  闵行区浦江镇

  102幢农民集中居住房由村里统一规划,每家每户自建

  风貌奖励、残值评估使农户态度转变

  ■本报记者 黄勇娣

  闵行浦江镇革新村的黄家宅和徐家宅,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一套套白墙黛瓦的农家宅院揭开面纱。作为全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革新村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完成90%以上,102幢易地新建的农宅已结构封底,预计村民今年底可搬入,届时大家将从16个分散居住点“平移”到两个集中居住点。

  每户房子必须要“四个统一”

  记者注意到,革新村102幢农民集中居住房,不是由镇村统一建设,而是每家每户自建。最近几个月来,村民几乎每天在各自新宅基上盯着每个施工细节。

  “我们采取的是统规自建方式,一方面由村里统一规划、统一风貌,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村党总支书记王耀忠说,虽然是农民自己找施工队、自己出钱建设,但每家每户的房子必须做到“四个统一”:高度统一、色调统一、元素统一、样式统一。现在一眼望去,上百户农宅像统一兴建那样,除了白墙黛瓦风格一致,在门头、檐口、院墙、绿化等细节设计上也颇为接近,显得时尚而雅致,江南水乡民宅特色鲜明。

  据介绍,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配合监督,确保房屋风格美观统一,避免村民因专业短板留下隐患;在施工环节,农民可自己找施工队,也可以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选择施工队,以“团购”形式获取优惠。初步测算,一户农户建房成本在30至40万元,装修成本则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定。

  上百户革新村村民为何愿意易地新建房屋?63岁的赵阿姨说,自家老宅基在革新村6组,现在“平移”到黄家宅的集中居住点,眼下两层小楼已基本建成,就等着房屋验收,然后装修。从房屋面积来看,自家并没有吃亏,老宅建筑面积是205平方米,新房子还是205平方米。

  那集中居住后的“节地率”从何而来?村党总支书记王耀忠说,按照相关政策,革新村一户3至4口人的农户,易地新建农宅集中居住,基本可建两层小楼。节地率主要来自对场地面积和房子占地面积的严控。比如赵阿姨家,集中居住后,虽房屋建筑面积不变,但宅基地的面积由210平方米减至160平方米。

  据介绍,搬到集中居住点后,可享受更丰富的基础设施配套,比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文化客堂间、红白喜事操办场所、互助式养老项目等。这个集中居住点离召楼古镇更近,村民平时散步、游玩、购物都有了更热闹的去处。

  建房现场活跃着“村外人士”

  革新村各家各户每天忙着建房,施工现场还活跃着一大批“村外人士”。被村民称为“飚哥”的唐飚,是浦江镇北徐村的党总支书记。最近半年,他几乎天天到革新村上班。去年11月开始,浦江镇专门派驻7个工作组到革新村,每个工作组20多人,包括镇领导班子成员、镇里后备干部、本村干部、其他村的村书记等,总计150人,各工作组分片承包推进革新村农民集中居住工作。

  最初,革新村村民不同意搬迁。“去年11月,150名工作组成员进村后,立刻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平均每户要上门七八次。”唐飚说,一开始,大多数农民希望动迁,对农宅平移政策心里落差较大。有的觉得自家房子翻建几年,重新搬迁建房不划算;有的说年纪大了,不想折腾……种种情况,让集中居住工作推进一度停滞不前。

  可到了今年3月,村里100多户农民迅速签约,纷纷启动建房。浦江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易地迁建的农户,镇里给出风貌奖励政策。镇里根据工作组调研到的实际情况,在春节后又出台残值评估新政策,每户根据老宅新旧和装修情况,获得残值评估补贴。新政策加上工作组深入工作,农户的态度很快发生转变。

  传统手工产业将在村中重现

  革新村是沪上小有名气的古村落,召楼古镇就在该村境内。今后,农民住到集中居住点,生活将发生很大变化,天然气入户、污水纳管等。

  目前,革新村正通过改善村宅河道、完善污水处理等,优化产业功能和村民生活,让河兴起来,让水活起来,留住村民的乡愁。水系整治工程中,革新村内的河道被分为北片、南片和召楼古镇3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护岸、桥梁、箱涵、步道、亲水平台,以及种植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目前,河道整治基本完成,河道景观正在布置。

  比如黄家宅归并点,被沈庄塘、砖滩港、朱家沟头环绕,河道采用箱型砌块、景观迭石等生态护岸布置,使居住区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徐家宅归并点,宅河穿越大半个归并点,未来沿岸将成为游览路线,河上将布置一座浮桥,便于游客亲水游览。村里还打造文化客堂间、江南农耕文化馆等公共服务点,在缩小公共服务半径、实现便民利民的同时,也为往来游客提供近距离体验乡村文化的空间。目前,村里文化客堂间已完成装修,互助式养老项目6月底完成建设,今后传统手工产业如谈笺、竹编、豆腐坊、皮坊场等,也将在村中重现。

  由于不少村民不住在村里,61幢闲置农宅委托古镇公司运营,今后将被打造成民宿和文创工作室等,既给村民带来租金收入,也为召楼古镇的休闲度假增添亮点。

  松江区泖港镇

  充分尊重农村居住习惯有生活生态能记住乡愁

  ■本报记者 李成东 通讯员 李谆谆

  从横贯泖港镇东西的叶新公路转入,大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黄桥村中心路旁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栋栋带有江南风格的两层楼房整齐有序,一条条硬化路面干净整洁,屋前绿树摇曳的景观路和屋后清水长流的景观河簇拥着这片粉墙黛瓦的新社区,一派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活新画卷。

  松江区黄桥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改革,首期64户集中居住新房已于6月底建成完工,二、三期400余户集中居住新房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不久,村民们就将搬进设施齐全的“花园”楼房。黄桥村是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试点村,自去年初就开始进行宅基地改革、农民集中居住等探索。

  “条件好了,小辈要回来住”

  “搬进新楼房,住房条件更好了。”谈到新居,九组村民陈寿付很满意。他的老宅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外观进行过翻新,但经年累月,安全性还是让人担心。“新房就不一样了,建的时候就看到,四角都有钢柱,牢靠得很。”

  相比以往零散居住,周边生活服务配套也有了质的提升。“水电煤网络不说,天然气入户,这在农村是独一份。”看到管道天然气通过叶新公路分转口通到新社区,14组戴仁轩竖起大拇指,“那些不舍得配送费的老人再也不用去镇上扛液化气钢瓶了。”新房出门就有小卖部、卫生室,社区里还有设备齐全的健身点和绿地。

  “环境变美了,住房条件好了,小辈们都说要回来住,我都留好了房间。”陈寿付说,对于如今众多老年人“留守”的农村来说,这也是搬进新社区带来的最大好处。

  集中居住对于乡村振兴建设也是一本收益良好的“土地账”。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说:“原本零散居住,每家每户占地约168平方米,归并后占地110平方米,节省三成用地,一期就可省出3712平方米土地,这些都是发展的宝贵资源。”土地是本盈利账,但不能一味盯着土地,忽视农村特色和农民需求。张永强说,房屋风貌方面,通过白墙黛瓦、观音耳等设计,充分保留乡土特色,在房型上,充分尊重农村居住习惯,维持一宅一户格局。

  “建得好不好,村民来把关”

  新农村社区是人的社区,推进过程中,项目方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程木生是第一批集中居住项目较早签约的村民,他说,之所以这么爽快签下协议,除了切实的住房需求,还和过程的公开公正有很大关系。“建房相关政策村里都是摊在桌面上讲的,符合条件的自愿报名,规划图纸也都公示上墙。大家对设计图纸有意见,建筑方会酌情采纳,楼道间开窗的设计,就是村民的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也给予村民充分的参与权。有建筑行业经验的杨白弟是这次项目“聘请”的五位村级质量监督员之一。他每天要到工地上兜两三次,每天的建筑材料都要取样送检,保障质量过关。“建得好不好,村民自己把关。”

  黄桥村在通过集中居住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配套的同时,在产业发展上也有了新动向。据介绍,村南部工业园区要借力品牌园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力。“有了生活、生态,村民才能记得住乡愁,而有了生产发展,乡村振兴才有根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