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艺术的人,会过得更好吗?

 ddli1963 2019-07-11

推荐一本好的艺术书,我们通常会说有多少幅高清大图,收录了多少件经典作品。

但今天要推荐的《艺术的慰藉》,并不需要以图取胜,书中的文字优美动人,可读性很高。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阿兰·德波顿出生于1969年,23岁就写下《爱情笔记》并狂销两百万册。

他父亲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天生不愁钱的德波顿曾这样回顾自己的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找一个会在听到巴赫《B小调弥撒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时流下眼泪的女孩,以及另一个更为虚幻的概念——创作。

在大学里,他通读了一系列伟大作者的作品,以至于他的父母后悔答应他给他支付书店寄来的账单。

彼时广泛、深入的阅读,让这个看似无所事事的“公子哥儿”,很好地继承了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在文学、艺术、哲学中进退自由,在掌故、轶事和历史评论中恣意穿插。

《艺术的慰藉》《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的每一部作品,都文笔优美,通俗易懂,影响无数人。

在其笔下,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被能切割成非常完美的论文章节,让你在一个严谨的逻辑结构下,听他天马行空的碎碎念。这种独特亲切的风格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哲学”——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

书评人葛雷兹·布鲁克评价说:

“这种奇才作家,恐怕连扫把的传记都写得出来。”

在《艺术的慰藉》中,这位“英伦才子”一开口,便抓住了现代人企图亲近艺术却不得其法的心:

“我们可能在参观过备受推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觉得无甚感动,甚至心中充满困惑,仿佛少了些什么,纳闷着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责怪自己,认定问题一定是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

他甚至抛出了一个看起来有点缺乏耐心、不礼貌的问题:

“艺术有什么用处?”

通过对150件经典的绘画、摄影、建筑与设计作品的解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们常见的艺术解说方式,用普通人能够理解和共情的语言,总结出艺术的七大功能:

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识、成长、欣赏。

这七项功能正对应着我们的七种心理缺陷:

健忘,容易绝望,觉得孤立无援,失衡,怀疑自我,缺乏经验,因为熟悉而麻木。

维米尔《读信的蓝衣少妇》

这是维米尔《读信的蓝衣少妇》,画家明明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画”她,但他却用光线和细节,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处于专注状态下的她。她微微捏紧的拳头、微张的嘴、若有所思的神情,一切都在透露出,她正在浑然忘我地想着一个远方的人或者事。

因此,“艺术能够在我们心爱的对象离去之后,继续将他们留在我们心中

伊芙·阿诺德的《莫斯科的离婚》

又比如,“艺术家的任务让我们再次看见那些习以为常但至关重要的观念,鼓励我们追求平衡而美好的人生

我们也许可以把伊芙·阿诺德的《莫斯科的离婚》挂在卧室或厨房最显眼的位置,以便适时提醒自己,让我们不至于因为一时怒火上冲脱口而出:“随你便。你想离婚就离吧,咱们法院见。”

在德波顿看来:艺术可以是一件工具,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艺术具有疗愈性,“能够协助引导、规诫以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为了让大众意识到这一点,他甚至和另一位作者约翰·阿姆斯特朗直接将书名定为“艺术的慰藉”。

因此,你也可以将这本书视为一本精神引导书。透过书中对艺术的解读,获得面对生活日常的爱与勇气。

以下将是你可以从书中汲取的艺术精神与人生哲学:

学会爱

雷斯达尔《河景》

看着这幅描绘了阿姆斯特丹某个宁静午后的河流图,我们的心中忽然被唤起一丝对河流、对天空、对马路和石头的热爱。

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爱人。

获得耐心

理查德·朗《水痕》

祥和的灰色与黑色,如同树木与河流般的图案,在画面中清晰可见。画面里似乎没有任何奥秘。不过当我们仔细观看,却能看出每一条线条的走向,这样的观看缓慢但抚慰人心。

艺术家企图让我们注意到:

美好的事物通常含有平庸的成分,以及,维系良好的感情关系需要耐心。

鼓起勇气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冰山》

画家没有给我们一幅平静的夜晚中的一艘航船,反而选择了巍峨的冰山,他的画作明白呈现了旅途的风险,让人看到真实的危险耸立于眼前。

道理就是: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勇气——珍贵的旅行必然不乏艰困考验。

变得宽容

贾斯培·琼斯《彩绘铜器》

这是艺术家重新铸造的两只啤酒罐,并被置于一个小底座之上。我们会因此而特别注意到这两只啤酒罐的形状、设计、广告。

学会欣赏啤酒罐的外观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没啥改善,但只要把这种心态用在我们视而不见的其他物品、情境、情绪和人物上,就会完全不同了。

用更宽容也更警惕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吧,你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生活,将会有许多惊喜。

存有希望

亨利·马蒂斯《舞蹈之二》

“欢愉是一种成就,希望也是一种值得颂扬的东西。如果说乐观有多么重要,就在于许多工作的结果,都取决于过程中我们抱持多少的乐观。”

从亨利·马蒂斯那些舞者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现实之间那种不完美又充满矛盾、但也平凡无奇的关系。

总归,“化腐朽为神奇”,这绝对是艺术独特的魅力。

《艺术的慰藉》为32开、精装,可谓收藏级的便携本。

无论是通勤还是旅行途中,你随时都能拿出书来读一读,在艺术里放空一会儿。

内页全彩印刷,版式疏朗。

150幅高清插图,让它无愧于艺术佳作的称呼。

译者陈信宏,台湾知名翻译家,其文笔以典雅、畅达、优美、传神著称。曾获“梁实秋文学奖”,并以《好思辨的印度人》入围第33届金鼎奖“最佳译者奖”。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读懂艺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的忧愁,其实也可以得到疗愈。

《艺术的慰藉》

2019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特惠价68元

截止日期7月14日23:59

长按二维码购买

  • 阿兰·德波顿经典力作,发掘艺术七大疗愈功能,解决生活难题,缓解焦虑,美好人生的生活指南

  •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治愈系艺术著作,150件经典艺术品、四大人类主题,重新定义艺术功能

  • 便携易读的治愈系读物,细腻而富有哲思的文笔,百余幅精美插图,重新解读艺术,让艺术为生活服务

人们常常说道,艺术非常重要,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它之所以重要的确切原因。现在,流行文化领域的两位权威人士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将解答这一困扰我们的平凡的难题。

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别人的生活为什么看上去更加光鲜亮丽?

我应该如何改善与恋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为什么总令人沮丧?

……

阿兰·德波顿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与设计作品,在“爱情”“自然”“金钱”“政治”四大主题之间恣意穿插,深邃、机智、生动地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功能: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知名畅销书作家、哲学家、制作人。1969年出生于瑞士,现居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获伦敦大学哲学硕士。23岁,发表处女作《爱情笔记》大放异彩,常销200万册。1997年,出版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稳居常销书作家的地位。另著有《哲学的慰藉》(2000年)、《旅行的艺术》(2002年)、《身份的焦虑》(2004年)、《无聊的魅力》(2005年)、《幸福的建筑》(2007年)、《工作颂歌》(2009年)、《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年)、《写给无神论者》(2012年)、《新闻的骚动》(2015年)等,受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2008年,德波顿创建“人生学校”,以书籍、研讨会、讲座等方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言献策,后在伦敦、墨尔本与里约热内卢等地设立分处。2009年,他成立“人居建筑”,旨在让高品质的建筑走进大众。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命德波顿为荣誉院士。2011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约翰·阿姆斯特朗,1966年生于英国,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著有《我想跟自己谈谈金钱哲学》《爱的22种底色》以及《寻找文明》等。

媒体推荐:

《艺术的慰藉》是一份改善美术馆的宣言。……这本书设计精美,书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与隽永的文笔相互呼应。德波顿以一种非常个人、治疗的方式带我们进入艺术的世界。——《纽约客》

德波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让我们重新认识、理解艺术。这本书值得人们驻足阅读。——《泰晤士报》

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引领读者向艺术家、经纪人、以及美术馆的经营之道提出质疑。任何喜爱艺术之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丹佛邮报》

《艺术的慰藉》设计精美,图文并茂,阿兰·德波顿呼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运用艺术,治愈各种心理疾病。——人生学校

极其乐观的视角。……漫游在爱情、自然、金钱与政治等主题之中。德波顿与阿姆斯特朗对爱情的看法值得慢慢品味。——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思想深邃,耐人寻味,文笔优雅,配图精美。——《西雅图时报》

阿兰·德波顿以令人耳目一新、非学院派的方式叙述艺术,非常亲近……这本书颠覆了艺术领域中自我指涉的文化,更大胆地让艺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出版家周报》

当我读完《艺术的慰藉》后,再重新观看过去一直很欣赏的画作,仿佛透过一层自我认识和自我探索的滤镜,突然了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Goop》

编辑推荐:

★ “艺术,有什么用?艺术,是治愈心灵的工具!”全球畅销书作家,英伦才子,当代思想家、哲学家、制作人,人生学校的创始人——阿兰·德波顿,颠覆以往的艺术解说方式,重新诠释艺术的功能!

★ 妙笔生花、才华横溢、机智生动,激活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艺术之旅。

★ 没有学院派的苦涩教诲,没有高深莫测的玄谈,德波顿为我们娓娓道来艺术如何在我们的人生中发挥作用,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难题。

★中央美院专家团队审校译文一一校对名词与术语,译文更严谨、更权威。

★ 全彩四色印刷,口袋本,轻便,易于随身携带,让艺术真正地走入生活。

书摘:

爱应该是人生中一个愉悦的部分,但最容易被我们伤害,也最容易伤害我们的人,却正是我们所爱的对象。爱侣之间彼此伤害的残忍程度,连针锋相对的敌人也望尘莫及。我们希望爱能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满足,但有时候爱却不免充斥了冷落、得不到回报的渴望、恶毒的恨意与遗弃。我们因此心情低落或心胸狭窄、唠叨不休或愤怒不已,从而在自己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以及我们过去声称自己心爱的人。

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吗?

17 世纪法国道德家法兰索瓦·德·拉罗希福可(La Rochefoucauld)说过一句名言,认为“有些人如果从来没听过世界上有‘爱’这种东西,绝对一辈子都不会坠入爱河”。这句话除了让我们对自己盲从的模仿倾向感到莞尔之外,也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在爱以外的领域也观察得到的真实景象: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情感,而且我们认定哪些情感应该受到认真看待,哪些又该置之不理,这是社会影响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独自做出的选择。随着外在提示的引导,我们因此认为某些情感特别重要,对其他情感则是予以压抑或忽略。不论拉罗希福可怎么说,这种现象并不必然不好。

以18世纪为例,浪漫主义诗人把乡间漫步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乐趣,重新塑造成心思敏锐的美好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项核心体验。20世纪的女权主义把父权态度变为一种不可接受的情形,并且指出这种态度无所不在,即便在爱侣之间的独处时刻也不例外。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把种族歧视从一种寻常无奇的态度转变为一种最卑劣的感受。浪漫主义、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变革了我们认为自己的哪些情感应该受到注意,又有哪些应该避免。

我们如果认同引导人类情感是创造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元素,就应该承认文化与政治是达成这种效果的核心机制之一。我们聆听的音乐、观看的电影、居住的建筑与挂在墙上的绘画、雕刻和照片,正是我们细腻的引导者与教育者。

前言:

艺术有什么用处?

现代世界认为艺术非常重要, 它是一种与人生意义极为接近的东西。这种极度推崇的观点可见于新美术馆的设立、政府对于艺术品的制作与展示所投注的大量资源、艺术品保管者推广那些作品的热切态度(尤其是增加儿童与弱势族群接触艺术品的机会)、艺术学术理论的崇高地位, 以及艺术商业市场中的高价买卖。

尽管如此, 我们与艺术的邂逅却不一定都那么顺利。我们可能在参观过备受尊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 觉得无甚感动, 甚至心中充满困惑, 仿佛少了些什么,纳闷着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很容易会责怪自己, 认定问题一定出在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

本书认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个人身上, 而是在于艺术界教导、贩卖与呈现艺术品的方式。自从20世纪以来, 由于艺术体制一直不愿回答艺术有什么用处, 以致削弱了我们与艺术的关系。说来实在不公平, 想要了解艺术有何用处的问题, 竟然被人贴上了缺乏耐心、不具正当性, 甚至有点不礼貌的标签。

“为艺术而艺术”这句话尤其排斥了艺术可能具有任何特定用途的想法, 因此导致艺术的崇高地位充满了神秘性, 同时也脆弱不已。尽管欣赏艺术备受尊崇, 其重要性却经常只存在于我们的假设当中, 而没有得到解释。至于其价值, 则是被视为众人皆知的常识。这点实在令人遗憾, 不但对观众是如此, 对于艺术品的保管者而言也是一样。

如果说艺术其实具有一种目的, 不但能够清楚界定, 也能以简单明了的字眼予以讨论呢?艺术可以是一件工具, 而我们必须更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是什么样的工具, 以及这件工具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艺术的慰藉》

2019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特惠价68元

截止日期7月14日23:59

长按二维码购买

阿兰·德波顿:用艺术对抗虚无

提起阿兰·德波顿,或许你并不陌生。物理学家霍金是他的人生课堂学员,作家周国平是他的读者,全球的文学青年都在看他的作品。

阿兰德·波顿

关于他的标签实在不少,“剑桥才子”、“叛逆富二代”、“人生学校创始人”……

他在23岁的时候发表了啼音初试之作《爱情笔记》,1994年入围了法国费米娜奖,震惊了整个欧洲文坛;2011年,阿兰·德波顿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成员。

人生学校

写作上他获得了无数成就,不过阿兰·德波顿似乎不甘心只做一个“文字英雄”,他在全球12个国家及地区开办自己的人生学校,为迷途中的人带来指导。

阿兰·德波顿的这本书希望可以从充满哲思的视角给大众带来启迪,这次他将继续思辨着阐释艺术,将艺术化为一座帮助大家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艺术的慰藉》

2019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特惠价68元

截止日期7月14日23:59

长按二维码购买

01

当代人走出精神危机的疗愈手册

佛系青年对抗虚无世界的智宝锦囊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感到浑噩,不想工作,孤独,不想被催婚……人生的方向在哪?内心逐渐被空洞与虚无吞噬。这本书有帮我们摆脱这种无力、失控人生的锦囊妙计。

阿兰·德波顿针对寻常人性的7大弱点,从多个维度,对症给出了良方。该怎样对抗记忆的流失?如何保持希望?如何摆脱悲伤,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站起来?怎样找回内心的平衡?成年人如何获得持续性的成长?如何找到自己不幸福的根源?

长大后遇到的这些问题,阿兰·德波顿将为你一一解答。

书中的哲理会帮助奔波在都市候鸟族发现自己的价值,告别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拨开直觉、疑虑、预感、茫然、沉思交织在一起的迷雾,找到自己的航向,远离庸众与世俗评判的坐标系,成为特立独行的自我。

02

爱侣间共同进步的最佳伴读

如何更好的去爱,如何让爱持久,怎样让才是一个好的恋人?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会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打败爱情的不是现实,而是缺乏“爱”的教育。

有多少恋爱终结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现实原因的阻隔,也不是因为恋人双方移情别恋。而是他们之间曾经的火焰熄灭了,两个人都不再是昨天的彼此。爱情的溃败,需要我们从自身反思一下,从什么时候起两个人不在同一个频率震动,当初有没有机会补救?

这本书将教会情侣双方如何经营爱情,让爱情持久保鲜,两个人不在爱情的道路上不走弯路。

03

全球畅销作品最新修订

“野生”文艺青年养成指南

阿兰·德波顿的作品畅销全球30余国,在《艺术的慰藉》中他用细腻而富有哲思的文笔,结合四大人类主题,穿插介绍了150件经典艺术品,向我们展现了艺术的七大实用功能。

通过他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get到这样一个道理: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在于“感受”+“联想”+“了解”,而不是要只有了解了枯燥的作者生平、艺术流派信息才有资格去感受作品。艺术不是小部分人的专属,存在一个遥远殿堂里的东西。

自然清新的文风,深得英国小品文的意趣,这本书是文学、艺术、哲学爱好者值得仔细品读的经典。

04

颜值与实用性兼具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优质读物

本书采用了精致、简约、典雅的装帧设计,清晰明了的排版风格。内页使用全彩印刷,恰到好处的大小重量,收藏价值与阅读价值兼备。

特殊的装订工艺,轻松翻页,便于单手持握,方便携带,非常适宜当下碎片化阅读的环境,通勤路上、出行途中,只有5分钟也能尽情享受阅读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