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诗文阅读理解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真题及答案)word文字版
2019-07-11 | 阅:  转:  |  分享 
  
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



北京市

(二)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3分)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链接材料”。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二)

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

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

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三)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B.过: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思虑/忧虑/思考/思虑D.色:神态

13.【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故选【乙】。

14.【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

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浙江省

(四)古诗阅读(4分)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等七州。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2分)

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五)文言文阅读(11分)

洗心亭记

〔唐〕対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镂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样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17.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人户”是为閒。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3分)

18.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3分)

答案:13.吴音渐已变儿童

14.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15.A

16.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 ,

17.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18.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四川南充市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一(2)题。(4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⑴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语文试卷第3页(共6页)

⑵“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答案:12.(1)A(“清秋”应为“深秋”)

(2)夸张(1分)“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1分)。(意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每小题1分)

①媵人持汤沃灌( ) ②缀公卿之后( )

③莫逾自厌 ( ) ④迨年事磋蛇( )

22.下列句中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当余之从师也 乃记之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 濯清涟而不妖

D.以昭炯戒 可以为师矣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分)



⑵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2分)



2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21.①热水;②跟随;③满足;④到,等到。(每小题1分,共4分)

22.C(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介词,比得上;介词,像。C连词,表转折。D连词,来;介词,凭借)

23.(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再”1分,句意1分,共2分)

(2)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识”1分,句意1分,共2分)

24.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意近即可,每点1分,共2分)

参考译文: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不这样,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您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用来告诫(自己)。”



重庆市

(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2题。(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9.可:大约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清:凄清

10.(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1.D(解析:“斗折蛇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蜓。)

12.(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解析:分析这道题需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小石源记主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柳宋元被贬后内心的压抑。欲抑先扬,同时结合材料得出对统治者的不满,结合具体语句作答即可。)









重庆市B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⑵便要还家()⑶便扶向路()⑷处处志之()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1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山东省德州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22题

(一)鹊桥仙?一竿风月

陆游

竿风月,一蓑烟而,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湖平系缆,湖落港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渐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7.这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民间传说有关。(3分)

【答案】7.鹊桥仙(1分)牛郎织女(2分)

8.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3分)

【答案】8.“我”是一名渔父。(1分)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湖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湖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2分)

9.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3分)

【答案】9.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3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下面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供备()(2)沉鳞竞跃()

【答案】10.(每小题1分,共2分)(1)季节(时节时令)(2)鱼



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3分)

11.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昧;情景交融,忘情山水。(3分)



(三)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曲潜:指曲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2.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12.B(3分)



13.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5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答案】13.D(3分)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答案】14.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先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天兰,终究没有人知道。(3分)



15.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答案】15.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所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4分)



安徽省

【三】(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4)不私于物私:

(5)今则不然然: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4分)

答案:13.(5分)(1)这里表示原因(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5.(2分)汉室之隆立身成败(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济宁市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分)

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3分)

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诚子书))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承相》)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充满信心、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





江苏南京市

“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一)古诗文阅读(10分)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④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很少。②未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名: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7.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释。你告诉他()是正确的。(2分)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8.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4分)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1)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2)属于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A

8.(4分)示例: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每句1分)

9.(4分)(1)(1分)用实心办实功(2)(1分)骚人赏(2分)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山东省聊城市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之曰()

6.翻译句子。(2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幺?(2分)





(二)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问之()②亦不睨视而去()

9.翻译句子。(2分》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10.许衡是一个怎祥的人?(2分)



5.①碰、撞②道歉说明:本题2分。

6.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说明:本题2分。

7.表明决心,威慑秦王。说明:本题2分。

8.①有的人②斜着眼看说明:本题2分。

9.人们赠送的(东西),(即使)有一点儿不合乎道义也不接受。

说明:本题2分。

10.品行方正,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感。说明:本题2分。







江西省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春尽[乙]春尽

[唐]韩偃[宋]郑解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8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答案]A[解析]两诗确实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答案]B[解析]甲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日:“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欲/以为御史大夫C.上默/然惭D.故/特召君耳

[答案]C[解析]“上默然惭”这句话的主语是“上”,代指皇上,保持主谓断开的原则,节奏划分应该是“上/默然惭”。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是()(2)贤()(3)恐()

[答案]?(1)这??(2)才能??(3)担心,害怕

10.翻译文中画线词句。(4分)(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答案]?(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解析]“谀”?意为阿谀逢迎0.5分,“欲”意为想要0.5分,“摇动”?意为动荡不安0.5分,整体句意通顺连贯1分。共2分。?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答案]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解析]“夫”发语词不译,“以”?意为因为,“誉”意为赞誉0.5分,“毁“意为毁谤,“去”?意为离开0.5分,整体句意通顺连贯1分。共2分。11.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3分)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翻译]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窺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江苏省淮安市

(一)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考査的是最后两句话的情感。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7-11题.(20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申父母之戒

【答案】申/父母之戒

【解析】谓宾断句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乐人之乐 ④数郡毕至

【答案】①使……增长 ②离开 ③以……为乐 ④全,都

【解析】“广”、"去"源于《诫子书》重点字词,需要关注“广"的使动,“乐”源于《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毕”源于《口技》:“群响毕绝”。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答案】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解析】“以”需要译为“来”,注意“修身”与“养德”的翻译。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答案】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解析】注意“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答案】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解析】“常”译为“常常、时常”,“为"译力“替",“是以"按句式译为“这是……的原因”,“效”译为“效法、效仿”,以上均能在课内文言《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治水必躬亲》重点字词中找到。

10.“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宂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11.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4分)

答:



【答案】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湖南省衡阳市

(一)诗歌鉴赏(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分)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二)古文阅读(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故选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A.代词/无意;B.凭借;C.在/比;D.承接/却,转折。故选B。

13.用现代双悟写出下面甸子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且是课本原句,几无技术含量,只要听老师话认真训练了,都轻而易举。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1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山东泰安市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1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1.A12.C13.B14.C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2分)

(1)面数之。(2)祯击杀其魁,余尽。

(3)两人见贼即走。(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1.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3分)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4分



22.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0.【答案】(1)责备(数落)(2)首领(3)逃跑(4)价值

【评分】每个2分,共8分。

21.【答案】(1)(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最泰【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评分】答出王祯精神得1分,分析得2分,战马的作用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湖南省岳阳市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

九日送别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ì)庭,地名。

7.(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分)

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2分)

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2题。(10分)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9.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D)(2分)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0.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余/游慈湖山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苍然于几案间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12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3分)

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5.一二句写出了苏馆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3分)

6.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7.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月夜: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鄜州(fú):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共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

B.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

C.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D.乃共师北伐齐伐竹取道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4分)

⑴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

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10.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5.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绡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3分)6.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2分)7.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缩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3分)

8.C(2分)9.(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2分)(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2分)10.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3分)





湖南省娄底市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评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二)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5.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4分)

答案:10.C11.B12。B

13(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1。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3。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5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6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苏盐城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6分)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往之女家(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



【答案】(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湖北省荆州市

二、古诗文联读(1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6.(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7.(2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8.(2分)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9.(2分)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10.(2分)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11.(3分)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6.(2分)D(由:遵从)

7.(2分)A(A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B都是表反问,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代词,自己。)

8.(2分)C(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9.(2分)C(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10.(2分)B(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11.(3分)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12.(3分)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广东省深圳市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9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3)即更刮目相待 (4)有人从学者

【答案】(1)推辞 (2)等到 (3)重新 (4)跟随,跟从

【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要求掌握课内外重点字词解释。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答案】(1)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

(2)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求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答案】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要求读懂文章、归纳概括。

山东省青岛市

8.诗词理解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峨眉山月歌王勃李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峨眉山月半轮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影入平羌江水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发清溪向三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

(2)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B.《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的情感。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答案:(1)C(2)D

9.文言文阅读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___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何陋之有(《陋室铭》)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2)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答案:(1)B;(2)A;(3)B;(4)D;(5)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这样辞官呢?”??唐太宗时,很多人写信谏言,往往信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或者于事无补,唐太宗对这些信件很厌恶,想将写信的人降职查办,魏征对太宗说:“古代有人使用谤木,让人把自己的过失刻在谤木上,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务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如果对方说的对,将对朝廷有益处,如果不对,也对政务没有什么影响。”太宗听完很高兴,就奖励了写信谏言的那些人。??有一天,太宗大宴群臣,太宗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皇帝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谁贤?”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皇帝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朕,想使朕成为尧,舜之君,即使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甘肃省武威市、白银市、定西市、平凉市、酒泉市、临夏州、张掖市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俟其欣悦________(2)持汤沃灌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计日以还B.从乡之先达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而承天子之宠光

是肤皲裂而不知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久而乃和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4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9—21题。(6分)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9.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故人名为谏果。

20.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2分)

21.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5分)

清平乐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

22.“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2分)

23.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3分)

15.(1)等待,等到。(2)热水

16.B

17.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8.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19.故/人/名为谏果。

20.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21.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只答“治鱼骨鲠胸(喉)”,得1分)

22.“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河北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5~6题。(6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6.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壁,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腹:腹中空虚。?极:通“亟”,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

(2)若朝华夕落

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9.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10.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5.C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7.??????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

8.(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宜”、“省”各一分。句意通顺)

9.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10.(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附:文言文翻译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贵州省安顺市

(一)阅读《满江红》,完成9~11题。(7分)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这首词的作者是 。(1分)

10.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分)





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答案:(一)

9.秋瑾

10.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仅翻译句子给1分。有合理想象,语言生动,给3分)

11.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1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2分)

示例二: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2分)

(二)

12.(1)同“举”,选拔 (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 (4)随即,不久

1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

15.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16.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呼和浩特市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3题。(15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7.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D.今夕是何年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D.其人舍然大喜

9.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1分)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一人专心致志(2)其名为银

(3)及其家穿井(4)其真无马邪

11.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

12.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

13.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7.D

8.B

9.(1分)示例:鹏程万里(或示例:九万里风鹏正举)

10.(2分)(1)其中的(2)它的(3)他(4)难道



四川省达州市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2.【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小题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小题2】B

参考译文:《满江红》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夏日绝句》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13.【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 由:遵循 C.御史诣学宫 诣:到 D.属吏咸伏谒 咸:都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倒悬之/父命之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答案】【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山西省

(三)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8-11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天与云与山与水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日更定矣 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 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 不遗余力

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 。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分)

白乐天 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动词,学习。 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2. 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吾从而师之 ②生平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13. 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 ”,主张不拘于 、 ,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3分)

8.【答案】(1)mò(2)yǔ

9.【答案】B

10.【答案】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 【答案】

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12.【答案】D

13.【答案】传道授业解惑





湖北省孝感市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第14、15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1分)

15.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第20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军细柳上自劳军

B.居无何常居雁门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

D.已而之细柳军赵之良将也

18.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

正确的。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20.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3分)

答案:14.(1分)思绪之绵长(无穷)

15.(3分)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16.(2分)B

17.(2分)C(A.驻扎军队B.经过驻守C.派遣D.到、往的)

18.(3分)A

19.(4分)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关键词:约—规定;驱驰——纵马奔驰)

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关键词:是—这样;数岁一

一多年)

20.(3分)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

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甘肃省天水市

(二)阅读《岳阳楼记》,完成第16-19题。(15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连月不开

(4)春和景明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出

19.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4分)

(二)(15分)

16.(共4分)

(1)同“嘱”,嘱托(2)壮丽景象(3)天气放晴(4)日光

17.(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分)

(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2分)

18.C(3分)

19.参考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4分)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3分)

2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3分)



2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2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3分)

2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3分)

2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4分)



湖南省益阳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9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11.《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2分)

(2)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17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杂说(四)》)

【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

C.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其真无马耶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C.骈死于槽枥之间有亭亦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孔孟论学习》)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分)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分)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

B.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

C.【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

D.【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

10.D

11.(1)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每句1分,翻译诗句只记1分)

(2)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赏析关键词“直”和“圆”,各1分)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1分)

12.D

13.B

14.(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准确译出“且”“安”“千里”各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不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准确译出“良实”“是以”“简拔”各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

15.C(乙文重在晓之以理)







湖北省武汉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8.D9.C10.B

11.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湖北省随州市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11题。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苏幕遮:词牌名。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11.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甲】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宋祁称其“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

B.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D.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2)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一)(本题共2小题,6分)

10.(3分)C

11.(3分)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围绕“思乡”,意近即可)

(二)(本题共4小题,12分)

12.(2分)B

13.(3分)C

14.(4分)(1)(2分)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重”“益”翻译正确各0.5分,语意通顺,无语法错误,1分)

(2)(2分)(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达”“为”翻译正确,各0.5分,语意通顺,无语法错误,1分)

15.(3分)C



湖南省株洲市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5分)

(一)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D)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二)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广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1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倚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恶以为密中之事事无大小,患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运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頹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光先帝遗德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C.悉以咨之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额也”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期年出之

②莫不然矣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B

译文: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C

(1)①周年,满一年②如此,这样

(2)①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

②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12.(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江苏省扬州市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翻译】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为蒲亭长()(2)枳棘非鸾凤所集()

(1)担任;(2)栖息,停留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2分)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翻译句子。(6分)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2分)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2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2分)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3分)



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2)亲民(3)不慕名利(4)讲究仪容仪表





浙江省绍兴市

(四)古诗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0题。

【诗以见性】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注释】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骅,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16.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以识人】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因取《中鉴录》_______(2)三月卒官_______

(3)安人怜之_______(4)病以属公_______

18.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3分)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3分)

(1)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金。”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

16.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平和祥乐。

17.(1)于是,就(因此)(2)死,去世(3)怜惜,怜爱(4)同“嘱”,嘱咐,嘱托

18.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意对即可)

19.(1)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

(2)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20.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





四川省广安市

12.古诗鉴赏(4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分)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12.(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只要能结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通畅即可得分)(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2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固不可彻________(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3)鲁公治国________(4)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汝心之固公善之

C.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标正确一处得1分)

25.(1)改变(2)穷尽(3)修建(4)决断或决定

26.D

27.(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28.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1分)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1分)(回答完整给分)

29.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山东潍坊市

(一)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13-14题。(6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3.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14.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0分)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庐基侧,庐:(2)会虎为暴。会:16.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2分)(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2分)18.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2分)(一)?(6分)

13.(2分)D(“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

14.(4分)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人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每点2分)(二)(10分)?15.(2分)(1)搭建庐舍(2)适逢,正赶上(每小题1分)16.(2分)B(语气助词,表疑问。A副词,才,这才/副词,竟,竟然;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17.(4分)(1)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2分)(2)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2分)18.?(2分)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传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湖北省襄阳市

(一)古诗词赏析(4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2分)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①。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②,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③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④“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⑤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⑥,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⑦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注释]①谒者:官名。②河南:指河南郡。③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④矫制:假传圣旨。⑤数:屡次。⑥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⑦大指:大的原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上使黯往视之使:派遣

②乃召拜为中大夫乃:于是、就

1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1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不畏强权,按理处事的品质,从原文中“臣谨以便宜”这一句可以看出。(2分)

1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2分)

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湖北省十堰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执策而临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22.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3.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4.白感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

(一)

19.A(B.偶尔参与:C谁”通“熟”,仔细;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千里马”)

20.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准确翻译“初”“门庭若市”。句子通顺)

21.c(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22.(1)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从齐成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只从一个角度回答得2分,从两个角度回咨得3分)

(二)

23.B(一二句没有点明酬答题意)

24.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海南省

(二)古诗词阅读(5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

(二)古诗词阅读(5分)?6.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7.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月,这种反筹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捕彻地表达了詩人忧国伤时的思思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8.C9.(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10.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11.清澈、透明、纯净



和语文在一起中考真题资料汇编









1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