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第1章 总论)![]() ![]() ![]() 财务会计的含义、特点和对象 一、财务会计的含义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相配合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定期财务报表,因此,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准绳,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按照规定的会计程序,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企业财务信息,旨在管好、用好企业资金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财务会计的特点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直接的服务对象来看,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2.从提供信息的时态来看,财务会计主要是提供有关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 3.从提供信息的跨度来看,财务会计主要是定期反映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4.从工作程序的约束依据来看,财务会计受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约束。 5.从会计程序和方法来看,财务会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统一的、定型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 6.从会计分期来看,财务会计要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通常以公历年为会计年度。 三、财务会计的对象 财务会计的对象,是指财务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财务会计侧重于从价值角度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循环周转和财务成果分配。 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把各种经济业务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 财务会计的职能和目的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 1.财务会计的核算职能 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为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信息。 (1)财务会计核算的特点 ①财务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②财务会计核算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可验证性。 ③财务会计的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综合性。 (2)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 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④资本、基金的增减; 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2.财务会计的的监督职能 (1)财务会计监督的特点 ①会计监督伴随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②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 ③会计监督以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2)财务会计监督的内容 ①监督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②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 ③监督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财务会计的目的 是使财务会计信息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主要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财务会计信息主要应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 1.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了解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信息 2.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一、企业会计准则 1.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 是在《会计法》和会计理论指导下由一定组织机构制定的会计标准,是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处理会计实务、评价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 2.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具体准则 (1)基本准则 是指对会计核算工作做出的原则性规定。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是在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于2006年修订,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具体准则 是根据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作出的规定。会计具体准则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共性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准则和特殊业务会计准则三类。 3.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2)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企业会计制度 1.企业会计制度的概念 是指部门或行业根据会计准则而制定的适用其本身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2.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 目前国家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会计制度主要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的核心是账户设置、会计核算、具体流程及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等。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一、会计主体 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三、会计分期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的价值保持不变。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有: 一、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要求: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某一项内容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内容就具有重要性。 七、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计量属性要求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一、历史成本 又称为实际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它等价物。 二、重置成本 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三、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四、现值 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五、公允价值 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金额。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要素 按照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项。六项会计要素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资产的特点: ①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②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③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等。 资产以各种具体形态分布或占用在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方面,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债的特点: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所有者权益 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前者为负债,后者为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费用,主要有两部分: (1)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生产费用,通常称为产品生产费用或制造成本。 (2)不能予以对象化的费用,通常称为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费用是经营成果的扣除要素,收入扣除费用后形成一定期间的利润。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具体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组成。 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企业利润的确认与计量,也就是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指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 收入-费用=利润 (2) 等式(1)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投资者(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等式(1)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基础。 等式(2)表明经营成果与相应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关系 企业会计科目 一、企业会计科目的含义 是对会计内容具体分类的项目名称。 企业的会计科目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企业在不违反该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 二、企业会计科目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的主要会计科目见教材P11表1-1。 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科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