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沁源的山或水/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7-11

  沁源的山或水

  葛水平

    源头活水

    大自然由无数生命构成,河流是一条有生命的历史。

    在山西境内,沁河是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民间有“小黄河”之称。它从远古就以深切的母爱和血脉之乳滋养、丰润了两岸,人们在河岸上扎下根基、建起了村庄,开垦出田地,河流孕育了两岸文明,让时间闪现出灿烂之光。

    沁河,即沁水,古称少水、洎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干流流经山西沁源、安泽、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市,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峡谷进入下游平原,流经河南济源市、沁阳市、博爱县、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全长四百八十五公里,落差一千八百四十四米,流域面积一万三千五百三十二平方公里。

    五月下旬,我们一行走入沁源县沁河源头,车随路行,一条宽阔的谷地间,这生殖的土地,光照晴朗,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数丈宽的河道蜿蜒。

    一位年长的老者告诉我:这就是沁河的源头,源头的水叫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很大,便有了这个名字。

    古人誉之为“沁水秋声”。有诗曰:“滔滔沁河不停留,一色同天节到秋。银汉高连云漠漠,金风暗转韵悠悠。一帆风顺千波助,万簌含虚两岸幽。浪及中州勤灌溉,但叫邻省屡丰收。”

    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其六源是:官滩乡活凤村、景凤乡西沟村、白狐窑马泉村、赤石桥乡涧崖底村、聪子峪乡水峪村、王陶乡河底村。东部有连接屯留的老爷山与沁县交界,南部有雕巢岭和罗云山与屯留、安泽相连,北部有谒戾山。分界平遥,西部有绵山、石膏山、灵空山、霍山相交于介休、灵石、霍县。四面高山的中部云盖山、黄土岭、天池山、青龙山耸立。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除了沁河的六个源头,沁源境内还有青龙河、狼尾河、木白河分别汇入沁河。

    沁河河道数十米宽,我在一张老照片上看到,水鸟飞翔,年轻人于水中嬉戏,沁河浪涌波飞,犹如失驯的烈马。

    而此时的河道,有一股香袭来,我无法判断那是什么样的香味,仿佛洗净了我的心肺。我知道,每一个人的出生地都会有一条河流经过,每一条河流都用它的乳汁喂养了两岸的人民。河谷两岸的炊烟深爱着日月,视宿命为必然的乡亲啊,你们知否,一条河养育了身后子孙万千福分。

    河卵石高低起伏着,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枯败,也有疼痛。一群羊涌入河道,放羊人左腋挟一个羊铲,右手舞动长鞭,那一声脆响划开了河道,他在羊群中舞动手臂,仿佛在半空浮游,悠闲、自在。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更加辽阔。

    因为空气的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变得更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着,悦耳的鸟鸣在空旷中游走,啁啾声使一切变得遥远、透明。我们奔跑过去,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分别流到山脚下的两边,“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凉爽甜,东边的泉眼水流湍急,西边的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渗入地下。我俯下身来,一连喝了数口,顿时,一阵清凉沁入身体,我体会到了水在我体内如何奔流。

    明代诗人王徽有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被过度开发利用,昔日汹涌奔腾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沁河总体水量减少,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一条河的兴旺、衰败有规律可循,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的犯罪。当一座城变为废墟、一条河流走失,被破坏的自然令人忧虑。

    什么才能够让河水变得宽广壮大?人们说,爱是让时间暂时停留的一种方式,爱能留住一些特定的瞬间。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袅袅飘荡的炊烟,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饮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一座村庄,是一个温暖的驿站,水是村庄的生命之源,丰沛了万物。

    所有文明都有一条滋养自己的河流。沁河的人文历史,该从源头起源,也是沁河文化的开篇。

    沁河,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之咽喉。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流动,皆由于天灾或动乱,流入沁河两岸的灾民和流民,带来了新的手艺和技能,他们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繁华了沁河。沁河是上苍的礼物,它用朴素的情怀,孕育了文明。

    流域文化是一种最富于情感的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碰撞,沁河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然而,谁又能看清文明的底牌呢?我只知道,沁河的河道像瓦一样粗粝,我敬畏河岸曾经鲜活的朝气和欲望。我怀念,源自一种骨子里的自卑,有多自卑就有多孤傲,我爱沁河,它是我的母亲河!

    山高白云生

    高处,常令人生出畏惧,也令人满怀激情、充满渴望。在这里,万物有充分自由的生长空间,当我仰望高处时,它的美让我猝不及防。

    沁源县的花坡,海拔两千二百米至两千五百多米,因海拔超过两千米,所以地貌发生了变化,山顶像一个巨大的花房,漫山遍野都是铺开的绿,而那些美丽的花儿水汪汪地开在绿中央。它们在气质上更接近雄性物种,花开时带着呼啸的声音,璀璨艳丽。

    地质学上,把这种地貌特征称作亚高山草甸区。它的地貌、风光与丘陵山区大不相同,不仅地貌发生了变化,植被草木的种群也发生了变化。一望无际的草场上,生长着大量豆科植物和菊类植物,每年进入夏秋季节,草木没过膝盖的山坡,像一幅巨大的织锦铺陈在大地上。

    沁源的花坡高山区是晋中绵山的最高处,属太岳山脉。太岳山脉是位于山西中部一座似“丁”字形的山脉,全长四百多公里。沁源位于太岳山脉的中部,即“丁”字拐角内的中心。

    太岳山脉东起沁源,东北与沁县交界处的老爷山由东向西,延伸沁源与平遥县交界处的摇头山(羊头山),典籍中称“谒戾山”。再向西与南北走向的绵山相接,之后山势拐而向南,形成一个“丁”字拐。

    以山为界,山的西面为介休,东面为沁源。再向南延续,太岳山脉中段为沁源与灵石县交界的石膏山和沁源与霍州市交界的霍山。绵山、石膏山、霍山这三座山是太岳山脉的主脉,是太岳山最高、最险峻的部分。其中最高处为绵山上的茶房岩,海拔两千五百四十二米。从绵山到石膏山和霍山,南北长两百余里,形成一条处于三晋大地中部的天然屏障,为山西中部的一处险胜所在,可谓“天工峻极”,卓然挺立。

    其间,沁河在山脚下环峰绕山,亦可谓“表里山河”。绵山历史上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介子推。史说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跟随,在炊断粮绝时,竟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汤呈给晋文公。可惜的是,晋文公登上王位后就将这些都忘记了。于是,介子推背了老娘到绵山隐居、在山水间藏身。而等晋文公发觉自己的错误时,派人前来山中寻访介子推。介子推没有出来,晋文公想逼他出来,就下了一道圣旨: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他与老娘在火海中烧成了两具焦尸。民间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沁源与霍县的交界在霍山主峰东侧。沁源地界有一座灵空山,我曾经在一个冬天爬了上去,那时山上的草木已经凋枯,只有松树常青。据说,灵空山是唐懿宗第四子出家、圆寂之地。山中有千年古刹圣寿寺,有不少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名将杨继业等的历史传说和演绎。在冬日阳光晒暖的石头上我坐了很久,想,山的隆起是为了山高水长流;冬日的萧瑟也是为了来年的一场群花合唱。

    不看山水的人真是空有一双明眸啊。再来灵空山时,已是春天,满目葱绿。圣寿寺的门旁贴着一副对联: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这副对联犹如吸铁石般吸引了我,是啊,正是苍翠的大山、山鸟与野花成全了我们的愿望。

    由于灵空山山大沟深,又位于上党、平阳、泽州三个地区之中,因此在历史上多有“匪患”,山中贫民聚而为“匪”,向西出扰灵石、霍州,向南截断黄梁山交通的要道,劫掠四方,使周围的富户闻之颤抖,不能安卧。霍山的“匪民”散则为民居家耕种,聚则为匪打家劫舍,一旦遇有官兵进剿,匪众常常一哄而散,寻无踪迹。

    穿越石膏山行十余里,在快要出山处看到一座寺庙——天竺寺,建在高高的山巅。我们从山沟攀登到山顶,高七百多米,古寺虽然废毁,但残迹犹存,有登天梯、圣母洞、老佛寺等景观,圣母洞中的钟乳石奇形怪状,洞中的泉水能照见人的影子。在繁花盛放的良辰,我在途中想花坡的景色、风声和落雪声,声声入耳,头上是苍天,分明有人行云端的自在。

    沁源好山水,想《诗经》里的文字该是活在这一片土地上吧。看看那些花开,岁月永恒静好,人的慧敏该是为自然所开启。看群山巍峨、河流绵长,你会明白:大自然才是人类的宗教。

    站立在花坡之巅,久坐在灵空山一棵树下,扑面而来的烂漫让我流下眼泪。站在山崖边,身后是百花即将绽放的草甸,我大声喊道:我爱你们!

    光与影相伴,声与色重叠,什么叫锦绣?一座山脉、一条河流没有本质的区别,当它们隆升并延伸出无数山脉、无数条河流时,我们说这就是山河锦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