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秦艽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今天就和公安医院毛喆医师来了解一下: 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主治风湿性关节痛,结核病潮热,小儿疳积,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及骨蒸潮热,黄疸,痔疮,肿毒,小便不利,痔漏脓血、疮痈肿毒、妇女生产头痛或阴中肿痛等症。本品为“风中之润药”,对痹证疼痛,不论新久、寒热均可应用。尤善治热痹。 在临床上,秦艽主要有如下应用: 1.祛除风湿(风湿痹证,中风半身不遂)用治风湿痹痛。因本品性平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且善走四肢,无论寒热、新久痹痛皆可选用,因其性平而偏寒,对热痹尤为适宜。若中风半身不遂,单用大剂量用水煎服即能获效,或与他药配伍同用。 2.清退虚热(骨蒸潮热,疳积发热)用治骨蒸潮热、盗汗,常配伍鳖甲、青蒿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汤;用治小儿疳积发热,可与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秦艽散。本品亦为用治虚热之要药。 3.祛湿退黄(湿热黄疸)用治肝胆湿热黄疽,多与茵陈、扼子等配伍为用。本品尤以黄疸久久不退者,疗效最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