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资源报数字报:建设城市湿地也是发展生产力

 神州国土 2019-07-11
建设城市湿地也是发展生产力
  陈雨

  近年来,城市湿地作为繁华都市中的一抹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珠三角城市群的湿地建设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前不久,广州市规模最大的生态绿核——海珠湿地工程开始公开招标。按照规划显示,海珠湿地总投资约1.8亿元,建设范围约110万平方米。而距离广州150公里外的深圳,城市湿地也已建设得郁郁葱葱。东湖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福田红树林等8个城市湿地碧波荡漾、芦苇摇曳,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相映成景。据悉,到2020年,深圳市将至少建成13个湿地公园。

  伴随城市湿地的蓬勃发展,有一种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湿地建设需要占用城镇发展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用事实来说话。

  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它仿佛一张巨大的天然过滤网,能够滤掉被污染的空气和水源,降低温室效应,提高大气湿度。而城市湿地,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好去处,也可以为城市发展“添薪加柴”。

  先看旅游经济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接待海内外游客共2.23亿人次,其中仅海珠湿地接待入园游客就达500余万人次,高峰时期,一天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再看投资方面,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带来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湿地生态效益可以转化为企业和人才的聚集效应。同样以海珠区为例,2016年至今,已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的项目在海珠湿地周边聚集,腾讯、阿里、小米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也选址于此。专家预计,到2020年,这片集聚区将吸引逾8万名高端产业人才,崛起一个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真金白银的经济数字已有力地回击了“湿地占用城市资源”这一论调,并向公众展示了城市湿地为区域生态、经济乃至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

  当前,建设城市湿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纵观历史,城市大多起源于水滨之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农业生产和贸易往来;反之,许多国家和城市的衰亡都源于水滨的污染和枯竭。放眼国际,初建于1857年的美国曼哈顿中央公园,树木郁郁、花草葱茏,不时还有时装大秀和演唱会在此举办,是喧嚣都市中一片静谧休闲胜地;由18世纪英王狩鹿场改建的伦敦海德公园,巨木参天、绿野千顷,数百年来仍旧保存着皇室的气息和风貌。如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仅是住进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还需要干净的水和空气、美丽的城市环境、一隅静心休闲之处……而城市湿地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休闲放松需求,还可以传承历史、传播文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生态环境好了,百姓生活才能健康幸福、安居乐业。反之,如果连人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都不再清新,又何谈人才创新与经济发展呢?从这个角度来讲,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在扮靓我们的家园,为城市生产建设增添动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作者系本报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