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的人生悲剧,竟然源于他的一个错误观念。

 tjwjd126 2019-07-11

                                  韩信的人生悲剧,竟然源于他的一个错误观念。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

       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都与他有关。“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背水一战”、“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兔死狗烹”··········

 

       可以说,大汉的大半江山,是由韩信打下来的,没有韩信,刘邦就无法统一全国。可最终,却落得被杀的残酷下场。韩信在临死前愤恨不平,仰天长啸:“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一代枭雄黯然陨灭,可悲可叹!

 

       韩信之死,留下了许多悬念:是因为韩信要造反吗?是刘邦心狠手辣吗?是韩信死前长叹的“果如人言”的历史经验吗?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梳理一下韩信一生的波澜起伏,不难发现,就韩信自身而言,有一个古老观念束缚了他,也是他自我毁灭的重要原因。

 

       韩信的一生成败,可用一句话概括:“成败一知已,生死两妇人”。

       两个妇人,导致韩信的一生一死。

       一个是漂母,一个淮河边上洗衣服的老妇人,在年少的韩信穷困潦倒,缺吃少穿,穷途末路时,见他可怜,给他一碗饭吃,关键时刻救他一命。而另外一位老妇人,心狠手辣的吕后,却趁刘邦出兵平叛之际,悄悄将韩信骗进宫中,不等刘邦回来,就下令杀了韩信。

       萧何是韩信的知遇恩人,正是他的“月下追韩信”,极力向刘邦引见,才促使刘邦下决心力拨众议,果断将兵权交给无名小卒韩信,最终成就了韩信的军事辉煌。也正是萧何这位大恩人,最终害了韩信。吕后想杀韩信时,韩信也早有防备,称病不出家门,吕后找不到机会,就跟萧何商量计策,萧何设下计谋,并亲自去韩信府上,邀请他到皇宫议事。恩人的来访,打消了韩信的顾虑,最终中了圈套。恐怕在韩信的心目中一定会认为:萧何是自己的恩人,怎么会出卖自己呢?

       这就是“成败一知己”。

 

       韩信真的要造反吗?许多历史事实证明:韩信并没有造反的明显意图。当他带兵打下大北方各个诸侯国,占领全国大部分土地时,从军事的角度上,包括项羽、刘邦在内,都无法与韩信抗衡了。有人劝他脱离刘邦,自立山头,他却果断拒绝了。在韩信看来,自已能取得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在于刘邦对自己的信任,如果没有刘邦的知遇之恩,哪来的今天呢?人,要有感恩之心,如果脱离刘邦,岂不是忘恩负义?

       这就是说,在韩信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知恩图报”的古老观念。

 

      “一饭千金”是最直接的例证。在韩信成名后,费尽心力找到了当年给自己饭吃,救自己一命的漂母,为了报答,韩信给了漂母一千金。那时的一千金,恐怕要远超现在的一百万了。这位河边靠洗衣为生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就成了富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是传统美德,自然也不是韩信的错儿。但他错就错在“图报”二字上,“知恩图报”这个词儿,有两方面的解读:如果是得到了别人的恩惠,一定要报答恩人,自然没问题。但是,如果这个观念理解不到位,如果自己对别人有恩,就一心想着得到对方相应的回报,就会出问题。

       韩信的问题在于,他以已度人,把“图报”的心态,寄托在了刘邦的身上。

 

      当他打下大半个江山时,觉得自已立了这么大功劳,应该给予应有的回报,还没等到刘邦的反馈,就心急火燎地自立为“假齐王”,在他看来,这自然是应得的。其实并没有反对刘邦的意思。刘邦看透了韩信的心思,果断地给他封了个真齐王。

       紧接着,韩信又犯了个更大的错误。当刘邦邀请韩信、彭越合兵围剿项羽时,韩信不但不及时出兵,还在心里面盘算着,要看你刘邦给什么样的待遇回报我,我再行动。

       韩信这种势利短见,实质上是市井之见,缺少战略眼光。在他看来,要求应得的报酬,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在刘邦看来,这时的“图报”,就是韩信拿着自己的功劳在威胁,如果得不相应的报酬,就不干了。早晚有一天,达不到满意,会怎么样?最起码,这种行为也算得上是居功自傲。这样的将领,刘邦在世能够驾驭,刘邦的子孙们,恐怕就驾驭不了了。

      此时的刘邦,就已经埋下了杀心。

 

      大汉立国后,个别诸侯造反,韩信却并没有这个念想。结果有人告他造反,刘邦设计招见他,他没有犹豫,没有抗拒,果断来见刘邦。毕竟刘邦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只要韩信不造反,他并不想在肉体上消灭韩信。只是削了他的王位,降级为淮阴侯。

       这时,是韩信调整心态的最后机会了,可惜他并没有抓住。

      

       此时的韩信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生死危机。有他的脑海里,还始终放不下“知恩图报”的理念。他心中耿耿于怀,始终解不开一个疙瘩:一个没什么功劳的藏荼,刘邦给他封了燕王,而自己立下如此功劳,刘邦竟然莫名其妙地降级为侯,这哪里是自己应得的报酬啊!何等的不公平!韩信实在想不开。于是,他的牢骚话儿多了,慢慢地也就传到刘邦那里了。后来干脆公开闹情绪,托病不出家门,不理政事儿了。这样的状态,怎能让刘邦放心呢!结果没等刘邦行动,毒辣的吕后就先下手为强了!

 

       韩信临死前仰天长啸,心中却永远没有解开那个结。

       这是一个难解的结,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结:做一个人真难!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一事无成,将被人看不起,甚至受到“胯下之辱”;可是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呢,又必然招来他人的妒忌,引来各种明枪暗箭,自己早已处在危险之中还不自知。

        韩信本不想造反,在大节上是靠得住的。但立了大功,也不能居功自傲,还要夹着尾巴才行。

 

      “知恩图报”本是美德,可这美德也只能作为自己对他人的行动指南,对他人报德可以,但万万不可存在“图报”的心里,等待别人报答自己。

       如果报着“图报”的心态,最终收获的不一定是报答,却可能是报怨,得到的会是失望、寒心、乃至彻底的失败。

 

           

                                                                                史料取自《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