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的家国情仇

 tjwjd126 2019-07-11
     秦始皇的家国情仇



  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毋庸置疑。

  尽管如此,史籍记载多是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原因,是这些史书多是秦代以后的儒家写的,自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当儒家写史的人回头来再去解读秦国历史时,视角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治国思想的差异。秦国能够在数百年的诸侯纷争中异军突起,最后一统天下,靠的是法家思想,商鞅变法使秦国脱胎换骨,有足够的军事、经济实力战胜六国。法家思想是秦国的法宝。而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历史,被儒家思想垄断。儒家与法家思想严重对立,后世儒家不可能肯定秦国所采用的法家思想,这从史籍上对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评价可见一斑。
  更严重的问题是,秦始皇在统一后的文化建设上独尊法家,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这一点对于后世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来说,简直是切肤之痛,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不过也好,史籍对秦始皇带带有价值色彩的看法,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立体地看待这个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抛开政治评价,通过他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看待他在面对家国情仇之间纷繁杂的矛盾时,如何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
  《资治通鉴》秦纪一里面有一些记载,让我们看出一些端倪。

  秦始皇从一个孤儿寡母、流落他乡的几岁小孩,转眼间当上了一国之君,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这要从他的爷爷说起,他的爷爷秦孝文王,做了几十年的太子,好不容易做了国君,只当了三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秦庄襄王继位后,只做了三年秦王,也去世了。这样,十三岁的秦始皇就成了一国之君。

  这戏剧性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幕后强力运作的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
  “奇货可居”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吕不韦是个格局大、有眼光的人,当他看到秦始皇的父亲---秦王子嬴异人,沦落赵国做人质,不受待见时,认为自己的政治机会来了。羸异人在秦国二十多个王子中,本来根本没有做太子的机会,吕不韦自己掏钱,花重金到秦国打通关节,帮助羸异人获得了继承太子之位的机会,让多年失落在外的羸异人感动不已,信誓旦旦地表示:将来一旦做上国君,把半个秦国都许给吕不韦。
  吕不韦干脆把好事做到底,把自己最宠爱的漂亮的小妾赵姬送给了羸异人,之后赵姬生下了秦始皇。至于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就不大好说了,感觉史籍中演绎的成分多一些,都是些主观判断,赵姬嫁给嬴异人之前是不是怀上了吕不韦的种,哪里能说得清。当秦国围攻赵国,嬴异人作为人质,将被赵国杀掉时,吕不韦又设法帮助他夺回一条性命,逃回秦国。应该注意到的是,仓皇逃跑之时,羸异人不管秦始皇母子的死活,把母子二人落在了赵国。这个时候,秦始皇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直到数年之后,当羸异人名正言顺做上了秦国太子时,赵国人才趁机向秦国示好,把秦始皇母子送到了秦国。可以想象,在此之前,秦始皇母子在赵国的悲惨境地,恐怕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资治通鉴》记载,当后当秦始皇灭掉赵国后,在百忙当中“故地重游”,千里迢迢从秦国专程跑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只干了一件事:把他母亲赵姬的仇家全部杀掉。一个普通的赵国女子,会有多少仇家?由此可以看出,赵姬做了嬴异人的老婆,尤其是被羸异人抛弃,留在赵国之后,孤儿寡母过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一事件简单地理解为秦始皇的残暴,但他作为国君,专程到赵国寻仇,至少说明对生活在赵国的这一段不堪经历,内心是多么难以忘怀。同时,搞这么大的动静替母寻仇,也说明秦始皇与赵姬母子之间,有深厚的感情。
 
  有了这一段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后来秦始皇对吕不韦和赵姬的态度了。
  当吕不韦与赵姬私通、赵姬包养小白脸、生下两个私生子的事情败露后,给秦始皇出了一个大难题,成了心中难以化解的痛。

  首先是如何处理吕不韦。
  吕不韦对秦始皇父子做上国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秦始皇当上国君后,他辅助秦始皇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君主,两人之间肯定有深层次的交流。无论秦始皇性格是否很残暴,他也不忍心杀掉吕不韦,只是免掉相国的官位,让他回到封地过太平日子。无奈吕不韦的名气太大了,各诸候国看到这么一个大人物在家闲着,纷纷派使者请吕不韦出山。这下反倒害了吕不韦,秦始皇从中看出了吕不韦可能对秦国政局形成的威胁,写信责难吕不韦,说了一大通难听的话,逼他自杀了。

  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是更让秦始皇头疼的事儿。
  赵姬私通吕不韦、包养情夫、生下私生子,这对于贵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来说,是多么难堪的事儿啊。盛怒之下,车裂情夫、杀掉私生子、把赵姬打入冷宫。这还不说,谁敢因为此事进谏,死路一条!有二十七个人因进谏被杀,宫门前尸骨成堆。
  一个叫茅焦的齐国人胆子真够大,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始皇,让秦始皇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母子和好如初。
  《资治通鉴》对茅焦劝秦始皇的过程花了大量笔墨,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述,但读到最后,我们无法从茅焦的论点中,看出有什么能特别打动秦始皇的地方,茅焦的说道,无非是从儒家三纲五常的理念去讲的。这显然是后世写史的儒生们加工杜撰出来的,我们想,当时的秦国根本不信什么儒家思想,茅焦的儒家理论何以打动那个盛怒之中,而又“十分残暴”的秦始皇?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秦始皇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母子情深,共同经历过苦难,最终让秦始皇在情感与面子的痛苦抉择中,选择了感情,原谅了自己的母亲。


  对比史家对另一个伟大君主唐太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巨大的差异。

  铁的史实证明:唐太宗通过发动玄武门兵变,弑兄逼父,才做上了皇帝。从道德层面讲,他不孝、残暴,不讲亲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传统道德所不容的。单纯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将唐太宗与秦始皇相比,两人对待亲情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唐太宗左右了写史的人,把真实的历史改得面目全非,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十全”的帝王。
  
  而秦始皇,在后世史家的眼里,只能是一个暴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