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 中秋刚过,忽然想起了蛐蛐,这时候应当是斗蛐蛐的时候啊。现在的人们都住在钢筋水泥之中,高楼大厦柏油路,蛐蛐儿已经是稀罕之物了。蛐蛐儿,官名蟋蟀,也有叫秋虫的,北京话“虫儿”。网上查了一下,它的历史已有1.4亿年,乖乖,老、老、老祖宗级别啊!现在德州出名的蛐蛐儿是宁津蛐蛐,山东还有宁阳。德州(德城)其实是盛产蛐蛐儿的,并且也挺有名的,比如“黄丹”善斗勇猛,打起来那可不是三五个回合的事儿,赶上善斗的几十个回合那是常事儿。即使是掉了一个腿也照打不误。现在的蛐蛐身价也不是原来的身价了,有的竟然能够卖到多少万了,当然这只能用来赌博。单腿小时候玩儿过蛐蛐儿,那时候蛐蛐儿到处有,夏天扒拉开草丛,砖头犄角旮旯,常常见到未长成的蛐蛐(俗称光腚牛子)乱爬乱跳,等到立秋之后,就会听到蛐蛐的叫声,越是深夜传的越远,一直到霜降后渐渐稀少起来。蛐蛐分公母,外观区别就是公的两个尾巴,背上有两只鼓翅,摩擦声响,母的个头大点,三尾(中间是生殖器),背上鼓翅小,不发声。逮蛐蛐就逮公的,母的不打架。斗蛐蛐儿先要逮蛐蛐儿,小时候可没有现在的那么专业工具,就是一双手,仅此而已。怎么逮?把蛐蛐儿赶到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然后慢下手,慢慢将两手中空捧在一起,先上后下合拢,蛐蛐儿就在手掌之中了,将蛐蛐儿交换到一只手中(空心),另一只手去掏蛐蛐儿桶,是一种纸叠的长的圆桶,桶的一头是堵死的,一头留口,专等蛐蛐儿钻进去,然后扎死口,一只蛐蛐儿就算逮住了。这个身材比较匀称蛐蛐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泛,可以生活在农村地里,洞中、砖瓦下,墙缝中,等等……逮蛐蛐首先要听蛐蛐叫声,蛐蛐白天晚上都会叫。声音尖的一般是小蛐蛐,声音洪亮稍有沉闷的是大蛐蛐(当然也不完全一样),再就是这一片儿就这一个叫,可能是好蛐蛐,因为其他蛐蛐被他赶跑了。蛐蛐是一夫多妻制,一般逮蛐蛐时如果有母的的话,母的会先跳出来,然后才是公的出来。蜜月时的叫声也和平常不同,会发出“靠贼儿,靠贼儿”的叫声。这个蛐蛐牙口属于稍好的,板牙加钩子,看着有点年龄偏大了逮蛐蛐要轻手轻脚靠近,不能吹气,一吹就乱蹦,在洞里的一般采取包抄后路或者挖洞方法,还可以灌水方法;石头和砖头底下的最简单,慢慢掀开再逮,但容易受惊蹦了逃走;墙洞里边的就只能用小棍慢慢掏,最难逮。蛐蛐桶,那时候都是用费作业本或旧课本,牛皮纸的结实蛐蛐草 做蛐蛐探用选蛐蛐首先要个头大、叫声好的,其次像身材匀称、大头尖腚、后腿粗、大牙、开牙要开八字、最好是低牙叉子(平推),但太低的咬不到对方还容易被对方咬到脖子,太高又容易被咬到脖子下边薄弱地方,另外,全须全尾也是关键一条,尤其是蛐蛐主要是通过两条须子寻找对方,须子断了就不好估算对手距离了,所以须子也很关键。那时候我十来岁,现在说起来也有五十来年了,同龄的人大都玩过蛐蛐吧,我们院的十几个小伙伴儿都玩蛐蛐,逮蛐蛐到过园林场(造纸厂北边)、东地、农科所,铁西最多,粮局、打包厂、商业储运站、粮食转运站,甚至老水厂,铁路上多是油葫芦(比蛐蛐大会飞),坟地多棺材头,这两种都不是要逮的蛐蛐。为了玩儿小孩不怕难,爬墙、钻洞都干过,大多是星期六下午或者星期天去逮,吃过午饭兜里揣上十几个纸叠的蛐蛐桶,天黑前回来。蛐蛐罐都是罐头瓶子、旧茶缸一类,底下垫层土压实即可,逮回来的蛐蛐慢慢放入缸内,一般不当天斗,稍微养几天,缸内放点吃的蔬菜水果或者米粒饭渣。放学后,小孩儿之间相约斗蛐蛐。在院子里面每人搬出几罐,蹲地下,开斗!将两只蛐蛐放入一个罐子,盖上盖稍闷一会,为的是叫新入罐的适应下环境,然后再用蛐蛐草逗引两个蛐蛐正面交锋,于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杀开始,力量悬殊的没看头,旗鼓相当的最好看,有时能战几十个回合,胜了的自然高兴,败了的换个厉害的蛐蛐再战,每人都会有十只八只的哦,真是不亦乐乎!我的蛐蛐最厉害的是一只“大黄丹”,个大,沉稳,不毛楞,一般采取守势,稳扎稳打,当了好些天“王”,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胜利后被别的小孩大喘气惊了,自己一下蹦出罐来,被在旁边的鸡一口吃了,可怜的“大黄丹”就这样死于非命!每到秋天我们的院里也成了蛐蛐的乐园,尤其到晚上,蛐蛐的叫声此起彼伏,再加上院外边海子里的蛙声,那真是听取响声一片!伴着蛐蛐叫声入睡也是现代人无法得到的一种享受!这个是飞葫芦,会飞,不是打架的蛐蛐![]() 想想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物质生活不丰富,没有现在如此众多儿童玩具,但依然有许多的乐趣。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11 小暑 凌霄花 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