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07011第九课~~ 除你武器

 揭阳快乐人生 2019-07-11
#笔记内容仅供学员学习参考,内部分享严禁转发,请勿分享朋友圈谢谢#

#班規一:有问题,先问百度。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问老师。#
#班規二:无论艺术还是生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班規三:学会无底线赞美。#
#班規四:在大群,老师没有提问,没有要求互动,请安静止语。#
#班規五:十点半之后,所有的学习群止语。#
#班規六:所有的作品,想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请先表述自己的拍摄手法、思路、感受以及想表达的主题。#
#班規七:一次最多發三張照片,同样角度同样景别同样主体的照片只选一张最好的。#
#班规八:尽量横着拍摄,竖拍必须有竖拍的理由。画面中出现垃圾桶,红包。#


20190711从心发现生活太美

早安,油可拉......
拍了一张窗外,华灯未落,晨光熹微.......



同一个窗外的景色,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心境,拍在画面里,差别那么大。




年轻时候不一样,总是希望走得越远,更远,还要远,才能感受到那种不同。

昨天班主任跟我说,麻爷,以前讲课的内容文件包我给过你了吗?啊?你们还有这个东西?

他说把课程全部被都拆解了,备料了,老师扔手雷一样扔出去就好了。

我说,课程表你倒是给过我了。

那年我第一次录制梁冬徐文兵讲中医太美时候,这两哥们录节目前说说笑笑,直到开录才各自掏出一个黄帝内经小本子。我说你们也不对一下台词啊,今天讲什么......

十年前我还在电视台,所有的主持人嘉宾录节目,怎么可能不彩排呢?没有稿件呢......

老徐说,我准备了三十年啦......

确实,影像生活课,我每天无时无刻,都在准备。

就这么一会儿,窗外的景象,又完全不同了。

这些年,无时无刻,我手边都会有一台相机,相机里都充满电。走到哪,拍摄记录到哪里,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可能很傻很无趣。可是,我知道,一旦自己要是变成一个不爱影像记录没有好奇心不再寻找光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无趣。

如果把我工作后的生活分阶段的话,应该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最初刚工作近十年,影像学习阶段,那时候摄影摄像是我的工作,我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

再后来十年,有了一身武艺,我开始行走天下,喊着生命在于极限,各种翻山越岭暴走自驾的狂野户外旅行,踏一直在路上......

最近十年,因为父亲生病离世,我开始关注中医记录中医……但是随着记录中医的时间越长,我对医疗的关注,已经远不如健康和生命状态的关注。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转变。

最初家人生病,从医院里开始寻求救助,找医生都是找宣传栏上排在最前面的那位,只有最好的才会排在前面啊……

父亲走了,对医院医疗相当不满,认为高手在民间,于是满世界寻访记录中医,尤其是那种大胡子老爷爷,觉得他们才能拯救生命。

可是啊,走了几年,见了上千位优秀的民间中医,最后发现,再厉害的高手大师,也是人,也在生病,也会死的……他们大部分人的健康,一样很有问题。

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不转变,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药都救不了你。就像老道长说的,要是有钱可以让人不死,那么那些皇帝现在都还活着。要是吃药可以不死,那些医生都长生不变老了。

我和罗大伦博士是哥们,一起走过不不少路,也常交流。他对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态度,也在转变,而且一直走在我前面。

当年他在中医药大学读博士时候,看见中医药大学学生除了谈恋爱就是玩游戏,对医学对古代中医的精神不在意,于是想把古代中医的故事写出来,给他们看。

他写了一堆的古代中医故事,最后说,学生们还是不看。为了吸引学生,他还用了大家喜欢的武侠古龙体来写......好在老百姓还是比较爱看的。

传播中医多年之后,罗大伦开始讲一些中国文化经典,做一个好人,才是做健康人的基础。

记录中医很多年,我发现中医粉里确实有很多呆粉,我也曾是。就是什么都是中医最好,接受西医的人实在无知......

事实上,家里来了贼,还非要少林武功把他们赶出去吗?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办法。中医只是医疗的一部分,生活的一小部分。我们不是为了中医而生活的啊。

我喜欢有位中医说的,在战略上用中医思想,在战术上,只要能用的,有帮助的,都是药。中庸包容,万物皆为我所用,这也才是中医的真正精神。

在户外打鸟运动的时候,我经常会有感叹,怎么我认识的很多的讲中医讲节气讲养生的人饮食调理的人,看上去都不如跳广场舞呼哧呼哧爬大山抱着一颗老树在吆喝的人有活力啊......

回到摄影构图法则,好多啊:对称构图、斜线构图、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黄金分割(三分)构图、辐射向心构图......

这些法则,很多我都不知道,因为不断有新的法则出现。在我心里,所有的法则,其实都是为了那十二个字去的: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中医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我认为摄影讲:明暗、虚实、冷暖、点面......很像啊。

构图法则,也不过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欣赏世界美好的一种手段而已。随着拍摄经验的积累,大家会发现很多无意间拍摄美好的画面,多少都和这些审美法则不谋而合。

就像我们说过的黄金分割构图,“井”字形构图,“三分法则”。

有美学研究者发现,世界上有很多经典油画人像作品,人物的一个眼睛,都是放在“井”字形构图,也就是黄金分割点上的。这是一种审美趋同,一种人类心灵的共振反应。

审美就是很主观的一种体验,难有标准,但是也不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比如,我在表达一种庄严肃穆伟大稳重的情绪的时候,我就会使用对称构图。比如拍摄天安门的时候,就合适。一些轻松活泼快乐生动的画面,可以运用不对称构图,倾斜,强烈对比。


这些年来在教学中,在我自己的摄影学习和思考中,我体会到所谓的构图法则,常常让大家更困惑更费解,在我看来,照片的成败与这些法则关系没那么大。

至少没有几张作品会是按照法则拍成优秀大作的,恰恰很多创作是因为打破了法则,成为经典!



你看,这些作品,哪一张不是: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事物规律后面的为什么。否则,不明所以然,只能被这些规则捆绑。

法必有法,法无定法。摄影家一致遵从的唯一规则应该是 “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

我先赶火车去了,一会儿聊聊这位武林高手的故事。

思考题:这张照片是什么构图法则..........

上面一张照片,是一位摄影师,拍摄的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的妈妈的故事。

前面我们说到法必有法,法无定法。摄影家一致遵从的规则应该是 “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

刚才说到的武林高手,是大成拳的领军人物之一阿龙老师。

阿龙是个武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散打冠军,多年来满世界寻找武林高手,游学切磋,罕有对手。有一年,他敲开上海任刚老师的门。

结果他们一搭手,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那天我拉着林杰医生到任刚老师家做客,遇见了阿龙。

阿龙人高马大,一双铁拳,但是一脸和气。我问他最趁手的兵器时候,他跑到门边捡了一根棍子。说一般情况,找到什么用什么。

有意思,我在武当山跟钟道长到五龙宫游玩的时候,也问起他趁手的兵器是哪件,他也是随手操起一根棍子,手边有啥就用啥。

兵器是拿来用的,一个解题工具而已,在他们看来,更重要的是解题方法。

为了配合我拍摄请求,阿龙犯了愁。他说以前练过套路的,但是现在全忘记了。他歪来扭去摆了几个动作,然后挠挠后脑勺,哎,以前学的套路都记不住了。

不过我注意到他持棒的姿势和手法好特别。当时心里满满的都是他和钟道长乱棍一场的画面,啧啧啧,那太太太过瘾了。

钟道长可以说是武当山的武术统领,也是靠实战打出的名气。当年很多人练了武术,不是到少林就是武当来验证自己,提升名气。如果是去武当的,最难搞定的,都是被钟道长给收拾了。

钟道长说,我的功夫其实不是最厉害的那个,但是我快,我不怕打仗。别人说一二三开始的时候,我一就已经出去了。还没动手,我大喝一声,很多人已经跑路了......他不怒自威,眼里有杀气,这个厉害。

既然决定动手,钟道长说那就一往无前,速战速决。

我还是很想拍一组阿龙的武术画面,他握握老拳,抡抡哨棒,没感觉。

我只好找了一个任刚老师的弟子和他过招吧。可是每一招之后,小伙子都退一步,就想扔下棍子说我不打了......有点中邪的感觉。

旁边任刚老师大笑,说有一个武林掌故。过去有位喜欢武术的权贵,很想打败一个武林高手,扬名立万。于是逼一个功夫家拿着竹子做的剑跟自己的钢剑过招。没想到,那个武术家也没有拒绝。

比武开始,那位武林高手只是一招,便废掉了对方拿剑的手。

没法打,确实没法打,阿龙的棍子,每次出手,都不打人的什么身体脑袋要害部位......他只打你的手!让你抓不住棍子。

没有武器之后,再任意收拾你......阿龙说,一个人的身体总能挨住几棍子的,但是你的手,经不起一下子。

我以前参加一个法制类电视专题赛,拿了二等奖,一等奖是厦门的一个民警拍的。不会吧?我多专业的一个人啊,电视台同事都夸我是获奖职业杀手,会拍不过一个派出所的民警?

心里相当不服气,感觉莫名其妙被交警扣三分似的。后来我专门把那部一等奖的片子调出来研究,那部片子拍得真差,声音质量、画面质量、配音、音乐都很不讲究......

但是,但是,但是他居然拍到他们的派出所所长,抱起一枚土制炸弹,冲出人群,冲出街道,冲向一个空旷地带扔出去......我的天,扔出去的时候炸弹还在空中爆炸了!

这件事给我认认真真上了一课。

几十年江湖,一身武功的阿龙,就只记住了一招,和哈利波特打敗伏地魔的那一招一样:“除你武器!”

影像记录,我也希望,用最少的招数和你们分享。

~完~
心雨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