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美六十载丨武汉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

 叶老师YP 2019-07-11

广美的前身“中南美专”1953年在武汉创建,坐落于武昌解放路255号。

据一个朋友说,当时的门牌并不是255,但想不起来是多少号。究竟是不是“二百五”,他扯不出一个所以然,笔者又不敢问公安局,于是乎无法考证了。

1955年,中南美专部分教师到北京参观,左3王肇民、左5张彤云、左7王道源。

彼时的武汉,既是九省通衢的江湖要地,也是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都会。

三镇还很奇葩,它的气候和它的瓜众一样,忽冷忽热、变化无常。这对于从两广远来的南方人而言,真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作为约有历史3500年的古城,它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崛起,成为“略于京沪、驾乎津上”的“楚中第一繁盛处”,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

三镇之间不仅拥有奥略楼、古琴台、归元寺等名胜古迹,还占有龟蛇二山、东湖、中山公园等自然景观,更据有汉口租界的万国洋楼……等等,风光旖旎、引人入胜。

图中左上方为1950年代的奥略楼,1902年建于原黄鹤楼地基上,后因建造长江大桥被拆除。

《武汉黄鹤楼上的奥略楼》 (水粉画·1954年)严云开(时为中南美专附中56届学生)

《汉口中山公园侧门》(水粉画·1956年)严云开(时为中南美专附中56届学生)

《武昌汉阳门轮渡码头》(水粉画·1955年)严云开(时为中南美专附中56届学生)

《东湖游泳场》(油画·1956年) 陈隆田 (时为中南美专教师)

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艺术家,其创作必然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但让人感到奇怪、且丈二和尚摸不头脑的是,翻开中南美专的画册,却很少见到表现本地名胜古迹的作品,而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画面。

那么,看官们不禁要发问了。

这是什么情况?

答案在于,时代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初期的武汉与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和民主改革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跑步进入了辉煌的社会主义阶段。

武汉长江大桥

1959年的汉口解放大道,右侧是“友好商场”。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艺术家创作配合政治任务的作品,及时地反映火热的革命生活。

油画风景、静物,国画山水、花鸟……等等,都属于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情调,不应提倡。甚至,在美术教育中“废除国画”的提议,也曾一度摆上了桌面。

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置身于其中的艺术家们,更加渴望与广大的瓜众一道、积极参与“建设新中国”。

他们面临的挑战是,改变陈旧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何利用原有的绘画技巧,以适应表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反映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象,这是一个大问题。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油画·1957年)王道源(时为中南美专教授)

《武汉防汛图》局部(中国画·1954年)黎雄才(时为中南美专教授)

由此,中南美专大力提倡“下乡写生”、深入基层,与瓜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充分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创作。

这是一个好办法,艺术家们长时间地投入到实践和思考中,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不断地改变传统的老套路,增强提炼、加工和美化素材的能力。

尤其是中国画的创作,传统观念中不入流的写生课稿,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后来,这项举措成为广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渡》(油画·1957年) 王恤珠(时为中南美专教员)

《长江的黎明》(油画·1957年)袁浩(时为中南美专教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中,武汉被有关部门确定为重点城市,并决定将其建成为中南最大的工业基地。苏联援助的156个建设项目,就有7项落地了武汉。

其中包括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汉造船厂、武汉锅炉厂和武汉肉类加工厂。

这些大型的建设项目,逐渐演变为高大上的城市符号和视觉景观。

艺术家们抱着极大的热忱,投身于工地、厂矿和企业中去。他们反复寻找所谓“当代性”的题材,并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讴歌和赞美新的生活。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速写·1957年)王肇民

《武汉长江大桥工地》(速写·1957年)王肇民

《武汉长江大桥工地》(水彩·1956年)王肇民

《武钢工地》(速写·1957年)王肇民

例如,从北平艺专毕业的王肇民,时任中南美专的基础课教员。

他为长江大桥和武钢画了大量的速写及水彩,作品《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7年)生动地描绘了火车徐徐驶过时,新建的大桥呈现出一派繁忙、欣欣向荣的景象。

马三和,时任中南美专艺术创作组成员、油画系副教授。

他的作品《毛主席视察炼钢厂》,再现了伟大领袖视察武钢,并亲临高炉车间与一线工人们交谈的感人场景。

《毛主席下车间》(油画)马三和

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的画家王居平,时任中南美专美工队的创作员。

他画了很多反映城市发展的作品,如油画《雪—汉口解放大道》、就是以新建的中苏“友好商场”为主角而创作的。

具有典型苏联风格的“友好商场”,是著名“中苏友谊展览馆”的配套建筑。不仅是当时潮流与时髦的象征,也是艺术家看重的、“正能量”的题材之一。

《雪—汉口解放大道》(油画)王居平

岭南画派的传人关山月,时任中南美专的教授、副校长。

他9岁时曾在武汉生活过,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目睹城市建设热火朝天的场面,他的内心格外地激动与自豪。

他多次深入汉江、长江和武钢等建设工地,运用中国画的形式,创作了系列表现武汉长江大桥等建设场景的写生,如《长江码头》、《汉水桥》和《武钢工地》等等。

《武钢工地》之一(中国画·1957年)关山月

《武钢工地》之二(中国画·1957年)关山月

他将这些作品的中心思想,写在《汉水桥》的题跋上:

“汉水铁桥的工人们,在党的正确领导及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在百年来最高水位的洪水威胁中以战斗的精神坚持了工作。”

“终于在九月二十七日胜利地完成了架设桥梁的工程,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建国第五周年国庆的献礼。”

这段文字中,“工人们”和“战斗的精神”……等是关键词,既象征了火红的年代,也成为当时艺术作品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武汉长江大桥工地》(油画·1956年)阳太阳时为中南美专教授、副校长)

时势造英雄,也造就艺术家。

在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中南美专入选的作品多达23件。

表现武汉的作品,主要是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很少所谓的“名胜古迹”和落后的市民生活,主题和内容都是积极的、高昂的和向上的,充满革命的激情和斗志。

武汉轮渡与长江大桥

这些作品通过展览、杂志及报纸等媒介的推广,把一个崭新的武汉城市形象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于天朝各地的绘画爱好者们,无不向往、关注着中南美专。

它们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视觉记录,也不停地撩拨着文艺青年们的好奇心。

武汉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