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龚,生卒不详,字伯宗。山阳高平人。出身豪族世家,其子王畅为“八俊”之一,其孙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龚最初被举孝廉,任青州刺史,敢于弹劾贪赃枉法的二千石官员,受汉安帝嘉奖,入朝任尚书,历任司隶校尉、汝南太守。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升任司隶校尉。第二年调任汝南太守,他为政主张温和,好才爱士,引荐郡人黄宪、陈蕃等人为官。黄宪不接受官职,陈蕃接受了。陈蕃性情高傲,初到太守府时,王龚没有立即召见他,他于是留了个字条称病回家了,王龚不禁大怒,要将陈蕃除名。汝南功曹袁阆劝王龚说:“听说《传》有言,‘人臣不为君所了解,不敢立于朝。’陈蕃既然是按贤才引荐的,就不应当按非礼辞退。”王龚立即检讨说:“你说的对,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又非常礼遇他,人们由此都很敬佩王龚。 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王龚入朝任太仆,调任太常,后升任司空、太尉,他深深痛恨宦官专权,力求改变这种局势,于是上书陈述宦官的祸害,请顺帝放逐他们。宦官们都很害怕,为了自保,他们指使门客上奏诬蔑王龚有罪,顺帝听信谗言,命王龚及早亲自讲明真实情况。王龚从前的属下李固当时任大将军梁商的从事中郎,痛恨宦官专权,也上书极力陈述他们的罪状。李固向梁商上书说:“王公具有坚贞的节操,无端遭受奸佞陷害,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为他担忧。以三公的尊严地位,没有前往司法部门为自己申辩诉冤的道理。按照惯例,没有大逆不道之罪,不至于审问三公。假如王公突然发生意外,那朝廷就会蒙受谋贤害能的恶名,群臣就会因没有营救和保护忠良而落骂名。俗话说:‘好人正处在患难之中,我们即使再饿,也顾不上吃饭。’这正是救人的时候。”梁商立即向顺帝进言,事情才算平息。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十二月,王龚升任太尉。他在任上严肃谨慎,如果不是公事,不与州郡官员通书信,他所辟举任命的,都是声誉海内、德高望重的人。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王龚因中常侍张昉等独揽大权,打算弹劾他们,由于宗族和亲戚中有人用前朝太尉杨震的遭遇进行劝阻,王龚这才作罢。 王龚在职五年,于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回家,最后在家中去世。 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他和山阳太守薛勤的故事,人们都讥笑他俩。据说,山阳太守薛勤在妻子去世时不哭,等到快要下葬时,就向前对着棺木中的妻子说:“所幸不是夭折,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等到王龚妻子去世时,王龚和几个儿子一同拄杖服丧,时人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来讥讽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