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笛在各朝代的演奏形式

 修身庭 2019-07-12

作者:杨佩璇

笛的历史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笛。而最早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从《周礼.春官》中的这段文字可以得知:笙师:掌教龡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其中篴与笛同音同义,即今的古字。

 

《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由此可见,远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选用竹做为制笛的材料。因此,笛与箫被视为八音中的竹类乐器。

 

在古代不论横吹还是竪吹的竹管,在名称上是混淆的,多以通称,就如同一些弹拨乐器在魏晋时期被通称为琵琶。所以,在文献史料中关于笛子的记载一直是众说纷纭,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篇》中这样写道: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另外,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汉武帝时丘仲作笛,其后又有羌笛。而在陈旸的《乐书》则记载道:羌笛五孔。马融赋笛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加一孔,以备五音。

 

西元前119年西域的音乐文化经由博望侯张骞的丝路之旅传入了中国,丘仲在吸收胡乐横吹的优点后,制作了新笛;而陈旸的《乐书》中提到的羌笛,则是一种竖吹的竹管,似今日的箫。横笛竖箫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将笛称为横吹横笛

 

《乐府诗集》中有这样的叙述:自隋以后,始以横吹用之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总谓之鼓吹,并以供大驾及皇太子、王公等。隋代以后,横笛首度被用于卤簿,并与原军乐中的第一部鼓部和第二部铙鼓部合并为四部,统称为鼓吹。横笛被编列为第三部的大横吹部与第四部的小横吹部,主要为皇帝、皇太子与王公贵族出行时的仪从和警卫。说明了隋唐以后,横笛已在宫廷或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城镇乡村出现了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当时民间音乐中流传一种鼓笛曲,就是以鼓和笛作为演奏的主角。在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了:满庭芳……鼓笛令无多双丽,十拍板音韵宜清。文中提到的鼓笛令就是鼓笛曲。说明了它是由扁鼓、笛和拍板所组成的一种演奏形式,同时它也是曲艺唱赚的伴奏乐器。

 

宋代说唱曲艺唱赚甚为流行,是一种演唱方式,它有固定的演唱模式,乐队的组成和配器也有规定,即一人执板,一人击鼓,一人吹笛,甚至在演奏的姿势上也有明文规定:假如未唱之初,执板当胸不可高过鼻,须假鼓板缀。我们从《事林广记》中这首诗的叙述,可以了解唱赚的配器形式:鼓板清音按乐听,那堪打拍更精神。三条犀架垂丝络,双支仙枝击月轮。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几回月下吹新曲,引得嫦娥侧耳听。而书中另一首诗则提供了音乐的意象:鼓似真珠坠玉盘,笛如鸾凤啸丹山,可怜一片云阳木,,遏住行云不往还。

 

在这一幅(与蹴球绘在一起的)唱赚图中,生动鲜活地勾勒出当时唱赚的场面:一男性吹笛,一女性拍板,一女性击鼓。

 

宋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学作品中也多处记载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中,可以一窥横笛与当时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境,例如:《安乐坊牧童》所叙述: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又如:《舟人吹笛》中写道: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沾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玻璃丈击许。这些诗句充分反映出笛子演奏已在劳动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

 

明清以来,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除了广泛运用于说唱曲艺与戏曲伴奏之外,并逐渐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锣鼓、潮州笛吹锣鼓、山东鼓吹以及北方鼓吹乐等民间乐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在吸取了民间器乐合奏与戏曲声腔伴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它的独奏艺术,分别有以主要伴奏昆腔的曲笛(或称昆笛),以及主要伴奏梆子腔的梆笛两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