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圣诞节,先祝大家圣诞快乐! 在前一天的推送中,我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每年这时都会翻出来刷的圣诞片单,当天收到了不少朋友的留言,几部影片中还是要属《真爱至上》人气最高。 但今天想和大家特别推荐的,是一部在我看来与《真爱至上》不相上下的圣诞必看电影—— 《圣诞故事》(1983) 在美国,《圣诞故事》是一部圣诞假期间滚动播出的假日电影。 由于太受欢迎,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视巨头特纳广播会在旗下多家电视台播出《圣诞故事》,在三天的圣诞假期内,经常播个六到八遍,1997年最厉害,玩了个24小时马拉松播出,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这却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 作为IMDB TOP 250的信徒,我曾在数年前逐一扫片的过程里,意外捡到了这件宝货,不过现在在榜上几乎已经看不到它了,因为近几年春笋般的全新猛片把它挤了下去,从而淹没在浩瀚的片海里。 《圣诞故事》非常的童真,孩子气。 “‘我想要的圣诞礼物是一只红色瑞得莱德气枪,枪上还有指南针。我觉得人人都应该有杆瑞得莱德气枪,用它来做圣诞礼物再好不过了。’ ——哇,写得多棒!哦,词句从我的便宜铅笔的笔端这么狂热顺畅地流淌出来,还真少见呢!” 听听,谁会用这么幼稚的口吻评价自己的小学作文,别不以为然,这就是《圣诞故事》(A Christmas Story,1983年)的“核心主题”! 《圣诞故事》围绕着一个8岁胖脸男孩拉尔夫为了得到一把玩具枪的灵魂搏斗史,为了这把“美丽的蓝色钢枪”,他魂牵梦萦、双眼发直、夜不能寐、上下求索,与父斗与母斗与师斗与圣诞公公斗。 可是,对于一个8岁的男孩,又有什么比钟情的玩具更重要呢?就像对于许多孩子,冰淇淋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不是什么狗屁钢琴课。 这么一来,《圣诞故事》可以说是令人彻底放松。 乍看之下,它没有没有《四百下》的惨色,《狗脸的岁月》的忧愁,没有《兰搏之子》的情怀,没有《追捕野蛮人》的不羁,全片从头至尾几乎全是鸡零狗碎的小破事儿,显得“毫无深意+主题缺失”—— 一会儿是一个与其他小鬼们打赌的小鬼把舌头粘在了铁管上, 一会儿是坏小鬼逼老实小鬼管他叫“大爷”(全世界小鬼都一个德性啊!),一会儿是一教室小鬼戴上假牙捉弄老师, 要么就是弟弟不爱吃饭搞得老妈发愁,再就是她和热爱显摆修理技能的老爸打一些毫无意义的嘴仗…… 再就是拉尔夫被爹妈这样体罚。 唉,差不多什么正事也没有。 可是,我要全心全意地赞美《圣诞故事》!就像《爱在日出前》虽然琐碎散漫,但仍属于经典爱情电影一样,《圣诞故事》也以四两拨千斤的“自由民主”风格,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向观众传达“童年”的天真状态。 世界上比情节、洒狗血和文艺腔更重要也更难把握的东西,那就是自然的情绪。 生活不就是些鸡零狗碎吗?最后能成为童年回忆坐标的,大多不就是些无关疼痒、不着边际的东西嘛?比如烤鱼片和大白兔奶糖的香味,能让本人马上回忆起童年,而不是哪次期末考又搞砸了。 《圣诞故事》看似无作为无野心,但极为妙趣横生,精准的笑点比比皆是,令人心花怒放过后,又在恍然间闪现一份动人,那份不经意非常到位。它的美,是隐藏在鸡零狗碎之中的纯真与宽容。 它尊重孩子的本原。拉尔夫的不照顾弟弟、关键时刻不管同学死活、贱兮兮地拍老师马屁、对圣诞老人出尔反尔甚至是为了逃避惩罚的装哭卖傻,都真实可爱得很,孩子就是孩子。 而那两位看似缺心眼的父母,一个虽然也念叨着“它会把你眼珠子打出来”,但还是给儿子买了气枪,因为“8岁的时候我也有把这样的枪”,另一个不仅容忍小儿子躲在壁橱里,还给他送去一杯牛奶,关上壁橱门之前还说:“等会儿见?好。再见!”这是为父母者何等的温情! 《圣诞故事》真的没有主题吗? 当然不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在主人公语气夸张、热情奔放的回忆中,它其实只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时间与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