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边塞诗派诸诗人中,高适是唯一一个真正具备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后来曾官至节度使,是唐朝的高级武官,立下赫赫战功。 年轻时的高适满怀报国之至,曾多次远赴边疆亲临沙场,对战场的体会很深。二十八岁那年,高适北上燕赵,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结果未能如愿。 开元二十四年和二十六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两次出兵攻打奚、契丹,均遭遇失败,对高适的打击很大,感慨之下,他写下了一首名作:
高适写作此诗的目的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时的盛大场景。 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耀武扬威,和失利时的狼狈形成对比。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其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更是直接点出失败的原因,让人愤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都是一个家庭,为将者不爱惜士兵的生命、轻敌冒进,就是对国家最大的犯罪。 末段四句,先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是诗人的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同时也在呼唤李广那样的名将,表达了对张守珪的不满。 整首诗气势磅礴,好像诗人曾身历其境一般,同时又饱含深意。王夫之曾评价此诗道: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