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议 |发生在辉县与延津间“掘地见母”真实故事 (组图)

 青蒿绿叶 2019-07-12

  本论坛,点滴记载与传承新乡历史文化

新乡历史散文


发生在辉县与延津间“掘地见母”真实故事 

楚国农夫 原创

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位母亲都很慈祥而伟大。母爱,如同一泓清泉,让子女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然而一年又一年的时光里,我们与母亲相守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屈指可数。每一次返程,我都不敢回看不远处送别我的父母亲,身不由已的人生不容人情深,望着日渐老去的父母,我们总是愧疚汹涌。

有时候,多希望重返童年时光,在无忧的光景里,趁母亲尚年轻,我可以尽情的撒娇耍赖,就地笑着打滚,让尘土与爱能够交织在眼泪里。

 ----题记

年少时,翻阅先秦与秦汉期间的史书,我有两大困惑:一个是郑庄公与其母亲的矛盾,另一个则是秦始皇最终选择原谅他的母后。

这两位女人,同样都是母亲,她们为什么偏偏要决心除掉自己的亲生骨肉?

                       (一)被欺骗的皇太后

第一个不解的地方:

秦始皇和母亲当时在赵国落难,感情深厚,甚至最后嫪毐案件过后也只是软禁其母亲而已,也就是说虽然秦始皇对其母亲的种种做法很不满,但最终也没做的很绝,而他母亲当时真的要除掉他用自己和嫪毐生的儿子取而代之,还是受到了嫪毐的诱导和欺骗?

我在想:嫪毐谋反杀掉秦始皇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杀掉秦始皇让自己和太后生的儿子取而代之,不过这样的计划在当时很难实现的,不说他与千古第一帝嬴政的雄才大略本身不是一个档次的,就情势与实力,亦是以卵击石!

这样的计划很不靠谱,即便真的在嬴政加冠时除掉了嬴政,大秦宗室也照样可以再推出来一个秦王,这个时候嫪毐靠着太后也没可能获得什么人的支持了,嫪毐谋反时靠着太后的印玺,正规军当然不买帐。

而且赵姬与秦王政这对母子曾经落难赵国,赵姬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为了儿子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回到秦国后,也为了儿子,尽力讨好秦王异人,秦王政自然深感母恩。史书也说赵姬并不是个傻子或精神病人,他能帮助儿子登上王位,出一份力,可看也懂得朝政的,也有一定的心机或权谋。

但历史无情地告诉我们,秦王政加冕成人礼时,母亲并没参与,这明显的给秦王政顺利摄政,设置困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赵姬与嫪毐间的丑闻,怕儿子恼羞成怒。

赵姬有了孽种,不敢回秦宫,不敢面对秦王,更加对秦王政有一份愧疚,赵姬很大可能不知道秦王政的成人礼上,嫪毐会对嬴政动了杀心,她有可能由始至终,完全给嫪毐哄骗在手中,只是个玩偶罢了。

至于秦王政格杀他的那两个异父同母兄弟,那是最好解释不过了,换成古代任何一人,都没办法在感情上接受这样的事实。

杀了那两兄弟,也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

                           (二)愚蠢的武姜

第二个不解的地方,则是郑庄公的母亲了。她显然对儿子动了杀心,且取了非常关键作用!

翻看史书,武姜一开始便厌恶长子庄公,原因居然是儿子难产所生!

当母亲的,最大忌讳,便是偏心,心有成见,是相当可怕的,就庄公而言,极不公平。史书载: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其夫人生公子寤生,寤生,即难产,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同母弟弟共叔段。不过,武公还是立寤生为太子。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记事散文。

当然,通过《郑伯克段于鄢》,读者能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作者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

学界普遍认为郑庄公有意'养成其恶',显示庄公的虚伪与奸诈,我个人对此观点不太认同。这大概是我对武姜的行为不理解之所在吧。

几件事情,可以证明,庄公对母弟共叔段多次痛改前非的机会,一忍再忍,仁至义尽,既没反驳母亲的面子,反显示了自己的孝顺与大度。

没有根据的话,本编辑不会瞎说。先秦的史官行文历史事实时,向来讲究客观,请看这两条:

(1)郑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把制地作为叔段的封邑。

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武姜改而威逼郑庄公把京邑(今郑州市荥阳东南二十里封给叔段。京邑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郑庄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

(2)叔段到了京邑,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

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

等到庄公与母弟段开对抗时,段赖以作乱的京城百姓都不满于叔段对兄长的所为,段逃奔共城(今河南辉县),后羞愧自杀了。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不能单单责胜利方狡诈、伪善与阴险。

此外,郑庄公极为尊重部下的意见和感情,每遇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一般都有自己的考虑,但在做出决策前多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好的主张,他都乐于采纳,如平段之叛和追滑至卫是采纳了公子吕的意见,掘地见母采纳了颍考叔的意见。

              辉县市百泉镇南义冢“孝子洞”

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他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

同时,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称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杰出的郑庄公

但不知为何,后人并没有把这个真正的霸主写在教科书里,反而冷冻了他的闪光之处。本人认为这是当代文人的通病: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做不到一分为二,偏见使然尔!

诚如我前文所言,郑庄公不仅英才盖世,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他能主动选择原谅母亲。事实上,他主动找谋士谈到自己的心里话。

一个叫颖考叔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件事,趁着进献贡品的机会,来见庄公。庄公留他吃饭,他把肉放在一旁,说要给母亲带回去吃。庄公被他孝敬母亲的行动所感动,叹息自己没有娘亲可孝。

庄公说:“我当国君发出誓言,怎好更改?”颖考叔献计说:“这不难,开挖一条地道,您跟老夫人在地道中会面,谁还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大喜,依计而行。

地道挖好,庄公走进,颖考叔已先引姜氏来到地道等候。庄公一见母亲,赶紧拜倒在地,口称“孩儿不孝,求母亲恕罪!”

姜氏赶紧双手扶起儿子说:“此乃老身之罪也!”母子抱头大哭。国人见庄公母子同归,无不以手加额,称庄公之孝。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诉说伯父杀弟囚母之事。卫桓公一听大怒:“郑伯如此无道,当助公孙讨之!”遂兴师伐郑。

庄公闻听侄儿公孙滑搬动卫国大军前来侵伐,就给卫桓公写了一封信,陈述事情经过。卫桓公一看,原来是这么回事。自己怎能听了一面之词就兴师助逆呢?遂下令收兵,结果送信的还未到,公孙滑已率卫军攻下了廪延城。郑庄公大怒,派兵来夺廪延。

这时国母姜氏又怕孙儿公孙滑被杀,绝了二儿之后,遂向庄公哀求存其孙儿一命。庄公一来看在母亲的情面上,二来考虑到公孙滑孤立无援,掀不起大浪,给卫桓公回书一封,答应撤兵,让公孙滑留在卫国。

不出手则罢,一旦出手,就又准又狠,雷霆万钧,摧枯拉朽,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

且庄公善后能稳。孔子说“过犹不及”。他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对母亲的处置也是见好便收。

有待指出:郑伯克段于鄢,掘地见母的故事,就发生延津、辉县一带。

据《左传》载:“大叔又收二鄙(西鄙、北鄙)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东周列国志》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也讲得很详细,据统计,廪延的名字前后出现8次之多。

共叔段的封地共城,就是现在的辉县。“掘地见母”的地道位于辉县市百泉镇梅溪村的南义冢“孝子洞”。

廪延就是现在的延津,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篇中有“廪延故墟”一说,遗憾的是,旧县志记载的这个“廪延故墟”,早已无踪了。

现在唯一能够确认此事与延津有关的,也只有《左传》与《东周列国志》的记载了。

正是:

沙门四垒拥香台,二鄙曾收《左传》来。

见说廪延延且久,谁怜元廪旧虚堆?

《新乡文史论坛》,集文学与史学于一身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新乡人自己的《旧闻新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