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户人家原本是一家四口:一对夫妻和两个女儿。后来,妻子因病去世,丈夫金来续娶了第二任妻子赵氏,又生下一个儿子长宝。 世人都说:有了后娘就有后爹。金来只把一颗心放在赵氏和长宝身上,尤其是对儿子长宝,比自己的眼珠子都看重。他对大女儿珠儿和二女儿玉儿不闻不问,赵氏不给两个女儿吃饭,还常常让她们干活、非打即骂,金来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从来不管。 后来有一年,村里闹饥荒,眼看着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每天的吃食从干饭变成稀粥,且那粥一天比一天稀,都能照出人的影子,一家人饿的前胸贴后背。有一天,赵氏就对金来说:“当家的,我去山上转转,看看能不能寻些吃食。”然后又看了看大女儿,笑着说:“珠儿也陪我一起去吧。” 金来看了看大女儿珠儿,沉默了片刻,点点头:“去吧,早点回来。” 珠儿背着小篓子,跟在赵氏后面。她才十五岁,天真懵懂,以为赵氏真的是带她出来找粮食的。边走还边东张西望,找的很认真。两个人一路上山,渐渐到了深山里。可是这个年月,山上早就光秃秃的了,连树皮、树根、树籽都被饥饿的人们扒拉得干净,哪里还能找到吃食呢? 突然,赵氏指着悬崖边对珠儿说道:“好女儿,这里长了红彤彤的果子,娘年纪大了,弯不下腰,你去摘来。” 珠儿一听说有红果子,高高兴兴地就跑过来了。她脑子里充斥着有食物可吃的快乐,还想着,自己摘的时候,偷偷塞一点兜里,回去带给妹妹玉儿吃,防止爹和后娘不分给她俩。 珠儿跑到悬崖边,弯了腰、低了头去瞧,可是还没等她看仔细,就感觉后背有一双手使力,珠儿“啊”一声,重重地跌落到了崖底。 到了傍晚,赵氏回家了。金来看大女儿没跟着回来,也没吭声,仿佛家里从没这个人一样。还是小女儿玉儿大着胆子问赵氏:“娘,我姐姐呢?” “你姐姐看到悬崖边长了果子,我让她不要去摘,她偏要去,结果跌进悬崖死了。”赵氏假惺惺地抹着泪。 到了晚上吃饭,因为少了一个人,粥竟然比昨天厚了一些,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可是玉儿却有些吃不下去。 02 又过了一段时间,干旱越来越严重,村里饿死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天,赵氏又说要上山,还说:“玉儿陪我去吧。” 玉儿浑身发抖,她虽然才十二岁,又从来胆小怯懦,但她并不傻,她知道,姐姐不是无缘无故死的。她有一种预感,今天去了山上,也许她就回不来了。 但是父亲金来发话了:“去吧。”玉儿不敢拒绝,只好跟着去了。 这次,赵氏把玉儿带到另一个山头的悬崖边,对玉儿招招手:“好女儿,这里长了红彤彤的果子,娘年纪大了,弯不下腰,你去摘来。” 玉儿慢慢地移到悬崖边,不敢弯腰也不敢低头,而是望着赵氏说:“娘,这里没有果子,我们回去吧。” 却见赵氏突然瞪大了眼睛,指着悬崖下面:“珠。。。珠儿,你怎么在这里?”玉儿听了,下意识地扭头朝崖底看去,接着,她感觉有一股力量,然后她就落下了悬崖。 赵氏站在崖边,露出诡异的笑容:“小丫头片子,跟我斗?”她拍拍手,回家去了。 悬崖很深,但掉落下去不过是一瞬间的工夫。玉儿没想到,这崖底下是一片深潭。但即使是深潭,从这么高的地方掉下来,拍在水面上也拍死了。落进水里的那一刻,玉儿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碎了,她感到了刻骨的疼痛。 “娘。。。姐姐。。。我不想死。”死前的那一刻,玉儿心里挣扎着,接着她感到自己的右手碰到了一个硬硬圆圆的东西,接着什么也不知道了。 03 七七四十九天的一个夜晚,死去了多日的玉儿,在深潭底,那流干了血的心脏突然恢复了跳动。接着,玉儿睁开眼睛,从水里游到岸上,她惊奇地发现:她居然复活了! 玉儿的右手里还捏着那个硬硬圆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是一颗发着蓝色光芒的珠子。原来,这深潭底下,原本生活着一条真龙,真龙死后,留下了这颗珠子,就是这颗珠子,令玉儿死而复生。 玉儿活蹦乱跳地回到家中,此时村里干旱的情况已经在慢慢好转,几天前,还下了一场小雨。赵氏看到玉儿,十分吃惊害怕,就跟金来说,玉儿是复活的僵尸,会给村里再次带来灾难,要把玉儿烧死。 玉儿连忙拿出那颗珠子,告诉金来,是这颗珠子救了她。更神奇的是,这颗珠子放在米缸里,米缸里的米就源源不断,放在钱箱子里,钱就永远花不完。 金来高兴极了,对女儿玉儿也和颜悦色起来。可是赵氏却不像金来这么肤浅,她想:这颗珠子这么神,仅仅握在手里就能让玉儿在快死的时候恢复伤势,那么如果吃下去,岂不是长生不老?说不定还能成仙呢!有钱花跟长生不老比,简直不值一提啊。 于是,赵氏就偷偷拿出珠子,将珠子一口吞了。吞了之后,赵氏觉得自己浑身难受极了,她的肚子越胀越大,手臂和腿越来越粗,脸上奇痒无比。她抬手去抓,脸上的皮像雪花一样,纷纷落下来。 正在这时,金来哼着歌回家了,他看到一个满身鳞片的怪物站在屋子里,金来大叫一声,那怪物红着眼睛,张开大嘴,将金来吞进去了。 这怪物,自然就是赵氏。赵氏吞了金来后,感觉嗓子里好干好干,她跑出去,跑了很远很远,跑进大河里,咕咚咕咚喝起水来,她的身子变得越来越长,痛得她在大河里打滚,两天后,她变成了一条很像龙的怪物,翻江倒海,掀翻了好多大船。 |
|
来自: 随天缘u1ize505 > 《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