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樊正伦先生曾在著作《生活处处有中医》记录: “过了5月23日非典可能就过去了。为什么?不是我能掐会算,《黄帝内经》上有:5月22日、23日是农历小满,一进入小满以后,气就发生了变化,到时候,主气变成了少阴,少阳相火。 学中医的都知道,相火是风,相火带有了风火的性质。北京的风就起来了。你说我们的祖先有多么的聪明!” 这里的“主气”即为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运六气,可以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大部分人听了玄乎其神,但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何谓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嬗变于《易传·系辞》的“天五地六”说。天五是以五行为始基的核心,沿五行系列发展成为五运;地六就是六气说,指风、寒、暑、湿、燥、火。所谓运气,即是五运于天,天气下降,六转于地,地气上升,五六相纲,即称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的总思想是天气决定地气,天地合气又决定人的健康和疾病。 五运六气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在观测气象、物候的基础上,演变而应用到医学上来的一门学科。 二、为什么要学五运六气? 张仲景以及金元四大家等名医名家都曾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自然气候与人体生理病理、病证特征以及诊断治疗等关系。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云:“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可见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的重视。 学习五运六气学说,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运用运气理论,将自然气候变化与脏腑部位、病证属性、地域环境、药物性味相联系,以一个先天平衡的人体作为出发点,根据自然阴阳变化规律,计算出偏离平衡的程度,进而算出恢复平衡的用药和剂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措施的制定以及遣方用药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五运六气学说,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特色的具体体现。运气学说可以通过出生年月日推算出各人的不同体质,更好地判断自身体质上的偏性,从而积极采取相应的防病治病措施,起到预防疾病、提前干预的作用。 2019年为己亥年,根据中医学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己亥年主运土运不及,客运厥阴风木天行,脾胃病和肝胆病会多发,如胃痛、痞满、噎膈、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因此,脾胃功能弱的人,遇上湿热相搏的三伏天,建议三伏天前即坚持艾灸,健运脾气,排出湿气,不至于在四之气里难过。 2019年三伏天时间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三、如何学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学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医理,却有着无数晦涩难懂的地方,如一些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天符岁会、太过不及、应纪等,需要我们不断搜集查阅资料才能弄懂。因此,初读者会感觉步步为艰,昏昏欲睡。 胶东名医柳吉忱之子、世医牟永昌之高徒柳少逸先生从医五十余年,临证经验与感悟颇多,并长期从事五运六气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对此理论颇多见解,并将其编著为《五运六气三十二讲》。 本书引据经典《黄帝内经》,对五运六气全面讲解,自出版发行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先后重印5次,在当当网中收获近千名读者对本书“专业性强”“实用性强”“对工作帮助大”“紧跟技术发展”四方面的高度评价,好评率高达99.9%。 对于初学五运六气学说的中医从业者与爱好者来讲,不失为一本“授人以渔”的“活”教材。书中共分32个专题讲解,书后附六十年(一甲子)运气概况及致病的治疗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但凡读书,都需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由薄到厚,第二个过程由厚到薄。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自己以为这就是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于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