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天和图书馆21tc 2019-07-12
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最近一些朋友的贴子谈及语言问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

  ·“台湾话”与“大陆话”究竟是一种语言还是两种?

  ·朝鲜语或日语和汉语有什么关系?

  ·印度人按“种族三分法”与欧洲人有某种亲缘关系,那么他们的语言之间是

  否也有亲缘关系?

  ·伊朗和伊拉克“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总的来说,语言学能够指出两种语言有多么相似,但是认定是否同种语言的问题,更多地是依赖于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比如克罗地亚语(Croatian)和塞尔维亚语(Serbian)其实完全是一种语言(统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erbo-Croatian),只是前者采用了罗马字母,而后者采用的是西里尔字母(Cyrillic,就是俄语所用的字母),这与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与此类似,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之间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对方,就象两种方言一样,但是人们传统上还是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

  一种语言可以由两种书写符号(字母)表示,同样地两种语言也可以共用一套书写符号。如藏语,就是由于公元七世纪一个西藏喇嘛到克什米尔进修后引入了梵语字母(Sanskrit,即印地语的前身)这使它们看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毫无联系: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

  我们熟悉的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由于后两者在中世纪时大量借用了汉字,人们一直怀疑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然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实际上日语和朝鲜语与当今世界上任何已知的语言,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语言,都没有发现任何肯定的联系。

  <Part2>

  在研究了世界上一些主要语言以后,语言学家也象生物学家那样,把世界上的语言按相似程度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世界上主要的大语系有:

  语系          代表语种          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约)

  印-欧       英语、法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    48%汉-藏       汉语、藏语、泰语、缅甸语        24%尼日尔-刚果    斯瓦希里语                6%亚-非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5%马来亚-玻利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5%德拉维达      泰米尔语                 3%阿尔泰       土尔其语、蒙古语、哈萨克语        2%

  除了上面这些“可以归类的”语言以外,还有几种所谓的“独立语言”:

  日语(2%),朝鲜语(1%)和越南语(1%)。这些独立语言与所有现存的语言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当然也和它们研究得不够有一定关系。比如日语与朝鲜语可能有一些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汉字作为书写语言的一部分,它们与汉语都没有联系。

  当然谈到“世界的语言”,还应当包括几种“人造语言”,如世界语——

  Esperanto。尽管还没有人以它们作母语。

 

拼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的普及性。一般来讲,学会二三十个字母,就能见字读音。文字越复杂,掌握的人就越少,这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非常不利。就文字的复杂程度而言,以象形文字为最,其次为表意文字,形声字又次之,拼音文字最简单。到了现在信息时代,拼音文字因其一维的表达方式又有了一个新的优势(至少目前如此,以后的变化未可知也)。

  但同时,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拿法语来说,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这就是为什么上文说“一般来讲”。

  顺便说一句,昨天锺先生和今天“老杨”的贴子里都讲,文字改革,至少大方向是对的,我有同样的看法。在『世界的语言(10)』里曾提到古埃及复杂的象形文字只被少数祭司所掌握,这局面后来被新拼音文字的出现所打破。事实上埃及也不可能一直封闭,因为周围有许多差不多发达的国家,一旦落后就会被征服。而地处中美洲的印地安人就没那样幸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现在一般都认定印地安人来自亚洲。大约在二万五千年前有一些亚洲人就开始跨过冰封的白令海峡,逐渐向美洲内陆迁移。这似乎不是有目的的移居,所以这过程缓慢得在一代人中间都看不出来。但是到了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到达美洲时,他们已经布满了整个美洲大陆,从阿拉斯加到智利南端的合恩角。据估计那时的人口在一千四百万到四千万之间,操一千七百多种语言,所处的社会形态从狩猎和采集的石器时代到具有高度文明的阿兹台克(Aztec)、玛雅(Maya)和印加(Inca)国家都有。

  由于人们认定印地安人来自亚洲,所以自然地把他们的语言和各种亚洲语言作比较。比较的结果,不仅没有找到确定的联系,而且他们内部也不是完全彼此相象的。这说明,第一,二万多年的漫长时光对于语言的变化来说是太长了,我们现在已知的这些语言之间的联系都仅限于数千年的分离;第二,印地安人不是在同一时刻一起来到美洲的,互相之间可能分属不同的民族。

  在印地安人中,玛雅人的文字系统是最发达的,玛雅人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就发明了文字,符号与解释符号的图形并列,包括很多图形,也有音标和音节符号。这些图形文字看上去极其复杂,好象是一幅幅精致繁复的装饰图案。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后,大部分文字记录都被销毁,只有极少数保存到了今天。

  这给释读造成很大困难。不过释读研究已在近年取得进展,只可惜文字资料太少,我们对于当时社会情形不能了解很多了。

  在玛雅,只有祭司才识字(所以当他们被消灭干净以后就没人能懂玛雅文了!)

  ,因此祭司们拥有极大的权力,这导致了玛雅人登峰造极的拜神狂热:修建巨大的神殿和祭坛,频繁而繁缛的祭奠仪式,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把最健壮的人用作牺牲。结果,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加上当时加勒比地区风暴频繁,到西班牙人来到时,各城市已经荒凉破败了……

  <Part12>

  关于非洲的语言我知之甚少,好在有差不多三十个非洲国家以英语或法语作官方语言,会这两种语言去非洲也就对付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非洲”,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北非和东北非我们已经在讨论亚-非语系时提到过了,他们的语言即便不是阿拉伯语的话,也是它的近亲。

  非洲有好几百种语言,除了亚-非语系以外,还有尼日尔-刚果语系(Niger-Congo)、乍得-尼罗语系(Chari-Nile)、科依散(Khoisan)和另外两个小语系。其中最大的一个语系要数尼日尔-刚果语系,有二亿多人口,接近非洲人口的一半,覆盖了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尼日尔-刚果语系的一个最重要分支是班图语(支),人口占了全语系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西非的喀麦隆到东非的肯尼亚,可划一条“班图线”,班图语就分布在在这条线以南,同时这条线以南的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彼此孤立的地区讲其它语言。

  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在南非(共和国),白人讲的语言叫“阿非利肯斯语”(Afrikaans)

  ,这是十七世纪的荷兰殖民者带来的,由于好几个世纪的分离,它已经和荷兰语有了不小的差别,所以现在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黑人讲的语言主要是祖鲁语(Zulu)和科萨语(Xhosa),科萨语受附近的一个小语系影响,有一种非常难发的“倒吸气”音:一边吸气一边把舌头上下颤动——你要能象这样发出声音我就服你。“xh”表示的就是这种音。

  在现代非洲,和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一样,较少数人讲的小语言逐渐让位于少数几种大语言。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放弃自己的不通用的母语而讲邻近的多数人讲的主要语种,自然对生活会更有用些。

  <Conclusion>

  我们终于走完了世界的各个主要部分。在当今的世界上至少有二十个语系、数千种语言,我们只能谈及极小一部分;但这“极小的一部分”已包括了很大一部分人口:单是汉语就占了20%的人口,加上英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和俄语就达到了45%;再加上阿拉伯语、日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能达到60%;再加十来种语言就增加到75%……可以想象,最后5%的人口一定讲着上千种语言:美洲的印地安人中有一千多种语言,非洲有近一千种语言,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个岛上就有七百多种,印度有一百五十多种,(前)苏联境内有一百三,中国境内有好几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对世界上的语言以及互相之间的联系、区别作一个鸟瞰,同时多少探讨一下一些我们比较关心的语言的发源、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着重讨论了英语的变迁、汉语的特性,以及拼音文字在中/近东的产生。

  在文章中包含了几个主要观点,归结一下看朋友们有什么高见:

  ·语言学和人类学、历史学紧密相联,互为影响、借鉴;·语言和文字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同种语言可用不同文字,反之亦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汉语文字的表意特性包持了语言(乃至民族)的统一性;·汉语形声字的引入使它走向拼音文字以外的另一条道路,这有利有弊;·现代汉语已经不再增字而是增词表意,这是汉语向拼音文字转化的一个早期

  迹象;·文字的简化有利于它的普及,从而促进文明的进步;·拼音文字是最易于普及的文字,但其通行性受到读音的牵制;·语言的发展趋势总是小语种让位于大语种,大语种的广泛分布又逐渐形成新的语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