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亚新 ![]() 【图语:清代辽西山场的设置与变迁】 明末清初二十余年战争后,辽西土地荒芜,城堡废弃,荒山深谷成为虎狼出没之区,草甸沟壑变成禽鸟栖息之地。为改变这里人地关系失调的窘况,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低山丘陵和沟谷平原,其中之一即是设立官有山场,由捕丁定期进山捕猎,将捕猎品呈纳给内廷。这既适时地恢复了山地管理,又适量地取用了野生动物资源。 将荒山丘壑划作官山 关于辽西山场设立的时间,清朝末年清丈辽西官地时捕牲千总的呈文稍有提及。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捕牲千总金俊龄等禀称,“窃千总等先人自国朝定鼎后,渥蒙赏放捕牲千总八名,分为八营,共管捕丁二百七十九名,永为定额。每年呈进膳房山鸡八百五十只,都虞司皮库狐皮一千零四十四张,向系千总督率捕丁在锦属各官山按期出围捕打,年终领咨赴京自行交纳。所有千总捕丁均无饷糈”。从这一呈文可知:一是辽西山场设立时间。金俊龄先人被清廷赏放为捕牲千总的时间,就是辽西山场设立的时间,即清廷定鼎北京后。二是捕猎组织构成。负责捕猎的是千总,下辖捕丁二百七十九名,分作八营。其中,住在右屯卫(今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右卫镇)的捕丁,有一百六十一名。三是猎捕区域。在柳条边西段边内,由锦州府所辖的医巫闾山等被划为官山,成为捕丁猎捕之地。四是猎捕规定。捕获时间是根据各种动物肉质、皮毛最好的季节,按期以“出围”形式进行捕打,在年终将猎物自行进京交纳。每名捕丁按照规定完成交纳的任务量,但没有官家饷糈,捕丁要自谋生路。 辽西山地丘陵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活动世界,将荒山丘壑划作官山,由专人管理,不仅有助于动物繁殖,而且保护了动物家园。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在东巡途中曾行围打猎,二月“壬寅……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中后所(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癸卯,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宁远州(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丙午,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广宁县闾阳驿(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闾阳镇)”。三月,康熙帝到达盛京后,给太皇太后的书曰:“臣自山海关至盛京,水土皆佳,兽多鱼美,每当食顷,辄念不能驰奉太皇太后圣祖母。”四月,康熙帝在返京途中行围,“甲辰,上行围,射殪一虎,驻跸宁远州城西南”。康熙帝在辽西行围射猎七只老虎有记录,射猎比虎小的动物则没有记录,但“兽多”二字是对辽西山场丰富动物资源的概括。 捕丁定量定时捕猎动物,既未影响动物的繁衍和生长,又防止动物因栖息地被骚扰而逃逸,还能阻止外人偷猎,从而实现了山林养护和山地利用的并行不悖,无意之中起到了封山育林之效。 捕丁按照定额交纳贡品 辽西山场成为清廷获取猎物的基地,捕丁定期进山捕猎,猎取的山鸡进献御膳房,猎获的动物皮张交与都虞司。都虞司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1661)改为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改为都虞司,掌山泽采捕之事。清代辽西山场的捕丁每年恭进御膳房山鸡八百五十只,向都虞司皮库交纳狐狸皮一千零四十四张,以供内廷赏用。 清廷根据捕丁交纳牲物的多寡而行赏罚之事。康熙八年,“住右屯卫捕狐旧丁孙文学等一百四十一丁,造交狐狸皮五百四十八张、狼皮十五张、猞猁狲皮一张,其(狼皮及猞猁狲皮)一张折狐狸皮二张即为三十二张,共狐狸皮五百八十张;每丁按四张狐狸皮计,除去五百六十四张,尚多出狐狸皮十六张;一张狐狸皮以毛青布一匹计,应赏给毛青布十六匹。住右屯卫捕狐旧丁僧乌尔吉等二十丁,送交狐狸皮五十四张、狼皮八张,一张狼皮折狐狸皮二张即为十六张,共狐狸皮七十张;每丁分摊狐狸皮四张,尚缺十张,二张狐狸皮以五鞭计,应鞭责二十五。”捕丁猎捕动物的盈余能够抵补缺额,证明辽西山场野生动物之丰足,说明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许多特有动物和植物提供了较好生存条件,进而为人们贡献了稀缺和特有的产品。 捕丁每年按照清廷规定额数交纳山鸡和皮张,最初,这些动物的存有量远超猎捕量,捕丁每年基本能够完成任务,个别捕丁虽有亏欠,但亏欠不多。到康熙四十六年,因捕丁亏欠皮张较多,将亏欠皮张每张折合五钱抵交。“住桑阿尔吉府、右屯卫等地捕狐之袁廷福等二百六十一丁……欠狐狸皮七百六十张;所欠一张狐狸皮以五钱计,折银三百八十两。”每名捕丁约亏欠狐狸皮三张,当捕丁交纳的皮张可用银两冲抵时,一是山场中的动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动物减少,捕丁难以捕捉;二是因为捕丁没有饷糈,为了生计很可能靠山吃山,超量猎捕,造成动物骤减。住在右屯卫等地的捕丁,雍正四年(1726)、乾隆六年(1741)、乾隆二十二年和乾隆三十九年,分别亏欠狐狸皮九百零七张、八百二十二张、七百九十三张和八百二十四张,各捕丁为此纷纷逃避亏欠,但清廷不能任由捕丁拖欠,允许捕丁将亏欠的皮张折合银两交纳。捕丁捕获猎物不足部分允准以银两交纳,可是他们因捕获较少,换取的银两不多,生计照样苦累。 山场逐渐被流民私垦 辽西山场捕丁贡纳品的减少,固然有管理者经管不善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对东北封禁政策的时驰时禁,使大量流民进入东北。流民通过山海关首先踏入之地就是辽西,在辽西可垦荒地无几的情形下,便选辽西山场作为栖身之地,并对山场进行私垦。 辽西山场之所以被流民私垦,其主要原因为:首先是山中易于隐藏,在山地偏僻之处、树木遮盖之下,难以被人发觉;其次是山中易于生存,在山林中可以猎获到动物和采集到植物以缓解眼前饥饿;最后是山中易于采获木材,山中的林木既可解决流民的薪柴又可解决住所的建筑用材,林木被采伐处又可垦种,就地解决了生存中的基本问题。这样,山林被日积月累取用,年复一年垦种,使住于斯、吃于斯的动物失去了栖息地,食物来源被切断,栖息之所受到骚扰,无奈只好另觅居处。辽西山场被不断私垦,导致森林和动物日益减少。右屯卫等处捕丁在嘉庆十三年(1808)、嘉庆十七年和道光元年(1821),分别亏欠狐狸皮九百一十三张、九百三十二张和九百一十九张,意味着捕丁完成任务量不足百分之二。人类的介入扰动了动物生存的环境,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的短缺与锐减。 清廷为解决捕丁生计,只好改变其劳作方式,由打猎为生转为农耕为业,据捕牲千总金俊龄在呈文中讲到:“嗣因官山渐辟,贡物捕不足数,各丁逃避欠差。蒙都虞司查悉情形,准将狐皮一项每张折交银五钱,各丁仍因捕获无多,苦累殊甚。道光二十七年,曾有庄头龙临、陈泽、萧百玲所领退圈官地,因误差被革,逾限无人接充。蒙前都统祈体恤下情,咨请内务府覆准,将前项退圈地饬八营分领,应交内库差银及户部余租仍照向例办理,盈余以备众丁津贴,久经恪遵在案。”捕丁不能按数交纳贡物,是由于官山渐被流民开垦。在这种情况下,道光二十七年,八营捕丁分领了革退庄头地亩八千二百五十二亩九分,每名捕丁约三十亩,从此捕丁转向耕种土地,依靠耕种土地来完纳差银、户部余租和生计所需。 直至宣统二年(1910),清廷才对辽西山场、果园和闲荒进行清丈,厘清其中隐匿、侵占、私垦和盗典等弊端。中华民国成立后,对皇室财产予以清查和厘定后,辽西山场被列为皇室财产,纳入“特殊保护”之中。1925年,民国政府要求奉天省各县迅速查明清室及各王公未经清丈之田房山场果园林地等项产业,一律收归省有,以重公产。经此次查核,辽西山场被收为省属官产,辽西山场作为皇家山场的历史至此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