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松溪:文脉悠悠传世宝剑千锤百炼 甘蔗香甜九龙窑陶瓷重现荣光

 风吟楼 2019-07-12

CCTV-10

2019.7.13 21:57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福建省 松溪篇

松溪篇 预告片

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向南方发展置建安郡,将这片环山之地设为东平县,由此开始了建县的历史。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取松溪河之名,将这里首次设名为松溪县,并大体沿用至今。

湛卢书院 文脉悠悠

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22岁的朱熹初登官场,便遭遇挫折,万分惆怅。这一年,朱熹在去祭拜祖父的途中,登上了慕名已久的湛卢山。这里的奇峰胜景让朱熹心中的积郁顿时烟消云散。

年轻的朱熹索性在湛卢山上结庐而居、读书著作,而后筑造书院取名为“吟室”。朱熹也常常下山到松溪县城中讲学授徒。

湛卢山脚下的吴山头村,有一条蜿蜒的古道。相传,继欧冶子、朱熹之后,慕名纷至的志学之士,正是从这条古道徒步湛卢山,走出了“湛卢文化”的开端。在元代,湛卢山的“吟室”被北宋理学家的后人扩建为“湛卢书院”,之后成为学风昌盛、润泽一方的知名学所。

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引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

据《越绝书》记载,冶炼技艺的鼻祖欧冶子应越王允常的请求,铸造了5把当世名剑,位列其首的便是湛卢宝剑。

相传湛卢宝剑锋利绝伦、形色非凡,被视为一把象征着仁义的“君王剑”。然而2000多年后,湛卢宝剑的寒光剑影已无处可寻,只在古籍中留下了只言片语。

 “欧冶子挟其精术,径往湛卢之山……盖三年于此而剑成。”引自《松溪县志》

湛卢山,矗立在今福建省松溪县境的南部。

史学爱好者一直探寻着“湛卢宝剑”的形态与工艺;湛卢山下的匠人们,也再次点燃了铸造宝剑的炉火。

20世纪80年代初,范志华跟着师傅掌握了古人淬火的技艺,成功铸出了一把仿制古剑,一时间“欧冶子铸剑地重振湛卢雄风”的消息迅速传开,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2011年,“湛卢宝剑铸造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蔗”源自近三百年的坚守

93岁高龄的魏世早是松溪县万前村种了一辈子甘蔗的老蔗农。

据记载,魏世早的先祖于清朝雍正初年开始栽种甘蔗。凭着一句祖训:一定要保护好“风水蔗”,魏家世代坚持劳作传到了魏世早,至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

几百年来,万前村的这片蔗田无论冬寒与地旱,始终在砍收甘蔗,成为远近闻名的当地特产,被誉为“百年蔗”。老人们常说,村头的“百年蔗”是全村人的根。

1959年,我国著名的甘蔗专家周可涌教授,对万前村的“百年蔗”实地考察后表示,一般甘蔗的宿根只有3到6年的寿命,一些国外品种的宿根寿命长则10到20多年,而松溪县的万前村却培育出200多年的宿根甘蔗,创造了罕见的奇迹。

2016年,国家农业部将“百年蔗”列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九龙窑青瓷重现荣光

相传,五代末年,张氏兄弟为躲避战乱从浙江来到松溪,带来了先进的龙泉窑工艺。他们在河畔依坡建窑,烧制出的瓷器大量地卖到民间,成为百姓青睐的用瓷,由此松溪县境内诞生了一座著名古窑——九龙窑。

 “九龙窑”遗址位于松溪县城的西南处,这片竹林中至今散落着大量的窑具和残片。据县志记载,最鼎盛时这里曾有13座窑,占地多达13万平方米。

然而,南宋末年战乱四起,九龙窑急转衰落,最终消逝于闽北山川中。

近年来,制瓷人危敏捷完全遵循古法,致力于烧制黑釉茶盏,为家乡的九龙窑续写荣光。

2017年,松溪九龙窑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幅版画展现松溪万千世界

2018年的春天,一场名为“生态家园”的松溪版画作品展,亮相于中国美术馆。松溪县39位本土艺术家创作的近百幅版画作品,所呈现的闽北风情、田园牧歌,受到了美术界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松溪县涌现出1000余幅的版画作品,其中有20多件作品走出家门参展获奖。

从2000年至今,这座闽北山城已连续4次获得'中国版画艺术之乡'的称号。

今天,这座只有17万人的小小山城,汇聚了3000多位版画爱好者。他们以刀为笔,描绘生活、激荡思想,为版画艺术赋予了青春激昂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松溪人与这片土地共舞,共同缔造的艺术瑰宝,讲述着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故事。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松溪篇》

播出时间:7月13日  21:57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麦馨元(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