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与色│当代书画名家系列评论:张志民

 涤砚堂 2019-07-13

张志民

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三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美术分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会委员,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艺可载道

——解读张志民的水墨世界

近来酷暑难耐,读书以谴聊赖。某个深夜,倦意来袭之时突然在一本画集中看到张大石头的一幅山水画,精神陡然一震。于是掩卷而思:何为艺术?或者说,艺术何为?柏拉图说:美是难的。上溯到这个著名论断的源头,我们可以用其阐释有关艺术的命题:艺术是难的。

但我知道,作为艺术的诗赋书画曾被讥为小道——西汉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自问自答:“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然而,在张志民先生的笔管濡下,艺可载道。他将案头上的书画作为一种大道来经营,营造出了大气象。在他看来,艺术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是对文化与良知的传承,是与真实自然对话的最佳方式。


张志民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实力派画家,他以“张大石头”之名,执齐鲁书画界之牛耳,在流派迭起名家辈出的当代中国画坛擎起一份尊严和自信。翰墨几十载,他浸淫于山水清音之中,卧游于书简黄卷之侧,将小我与大我、时间与空间、瞬间与永恒融合为真正的艺术。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核中,艺术是生命个体的投射,历代文论多主张缘物寄性。宋代《宣和画谱》中说:“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纪其荣枯语默之侯。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然而,在张志民的作品中刻意地去“按图索骥”寻找意象的隐喻指向显然是徒劳的。原因就在于他在运用传统文化意象的时候,往往凸显主体意识,深刻地融入自我的命运体验:他可能在以书为壁的书房中,也可能在低矮简陋的竹篱茅舍中;可能跋涉于远古时代的藐藐苔岭中,也可能行进在现代化的通衢大道上。


我记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题为《青云谱随想》的文章,其中说:“中国画平素在表现花鸟虫兽时也常常讲究一点象征,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符号式对应,每每坠入陈词滥调,为上品格的画家们所鄙弃……更高品位的画家却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我看过张志民一幅花鸟小品,笔简意深。细品之,他笔下的花鸟只是一种题材而已,并不代表什么,也没有具体的影射和对应。然而,总能透出一种摄人心魂的精神光芒,让人在内心中荡起涟漪。高品位的画家绝不屑于技法层面的喋喋不休,而是在有难度的创作中追求禅境和人文精神,在“道”的范畴领悟自然法则的精神感应。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艺术的一个高境界,靠的是个人心性的修养,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子做依仗的。张志民出生于鲁北平原这块文化厚重之地,尔后一步步迈入齐鲁文化的中心——泉城济南。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一直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河流之中,他的骨子里流动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并且外化到绘画中。他的画笔特异,出手便有蹊径。他从中国文化道山的深处踱来,挥洒裕如。他涉足老庄,对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命哲学采纳尤深;他从儒家经典中看到隐含在人类精神隧道中的某种秘景;他在佛典中领受甘露一样的滋润。在张志民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有一种底气在宣纸的背后涌动,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是充盈了生命气息的律动。


张大千在与刘凌沧的谈话中说:“有修养的画家,运用他们纯熟酣放的笔法,借着淋漓生动的墨汁……使作品现出文学化韵律化的意境。”于心性浮躁之际展读张志民的画作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有浪漫骑士的洒脱和自由,亦有传统士人的飘逸与沉重;有视死忽如归的风骨,亦有骚客赋秋声的悲情;有大漠荒沙的苍凉刚健,亦有杨柳依依的柔静秀美……

托物寄性。正如前文所说,中国的文人向来喜欢寻找一种依托,或在人格上,或在心灵上,或在情感上。中国的传统一向是重自然山林的。在张志民所有题材的作品中,我对他的山水画有着特殊的偏爱。青年时代的张志民曾负笈杭州,受教于陆俨少、卓鹤君,从渊源传承上讲,张志民的山水直承陆俨少的衣钵。然而,张志民没有亦步亦趋于陆家庭院,而是从中国山水画的水墨精神出发,对笔墨形式进行了强有力的现代解构,他吸收了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有益因子,在画法上以中锋为主,大胆使用散锋、侧锋,加以焦墨、湿墨及破墨等技法,化淡为浓,由浅及深,形成厚黑、水墨淋漓、笔势迅疾的特点,笔笔相生,充满生命的力量。


在我看来,他所营构的山水,是诗性的水墨世界,是精神人格的寄托与象征。他那些飞动的笔触和铿锵的墨迹,袒裎的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现代文人的心性、情性、责任和担当。我一直认为,张志民山水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绘画本身,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山水画与现实语境的巨大张力的彰显上。在他的笔下,现实的悲伤与自然的魅力,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构成了复杂深刻的人生体验。他用从画卷中折射出的文化的光芒,重新复活被现代化洪流吞噬的古老诗意,并试图阐释一个传统的美学命题。


张志民的山水不缺乏沉思的冥想性,不缺乏灵魂思忖的温度,亦不缺乏对当下文化在场的诘问与反思。我想,每每在书案上铺展空白草宣,像步入了漫长而又沧桑的历史甬道,他的内心一定是坍塌的荒凉的。抚摩苍黄,内心如镜。在一张宣纸之上,张志民同时完成了对个体、当下甚至历史之间的打通与互现。读他的作品,我能感受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境,也能触摸到他心灵深处那份温馨的苍凉;能感受到他登高望远俯视苍茫之风度,也能感悟到他对现实世界的警惕与反抗。

世风浇漓,慎独不易。一个人避开喧闹,归隐于历下,在叮咚泉水环绕的城市里传道授业,专事绘事。这一处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笔下邮票模样的地方,是张志民用书与画营构的精神道场。在这处方寸之地,他用墨与色,在宣纸上镌刻思想和精神的丝缕——这是暗夜里的灵魂独语,亦是自我生命的深度追问;是对当下纷扰市声的反讽揶揄,亦是对过往灵魂生态的追忆留恋。


艺术是难的!那么作为艺术的上游的文化也应该是难的。每个人都应尊重艺术的难度,尊重文化的高度和深度。在这个快餐横行的时代,张志民用其独有的方式探触到艺术的根。他还以同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来自于文化深处的沉重是照向世俗的光,给人以警示。

  乙未年酷夏韩旭于山东菏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