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 ID yiyaoweishengbao 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是指颈椎关节损伤、颈部肌肉无力影响颈椎功能正常发挥,引起的不良表现。 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是为了区别于成年人颈椎病而提出的新概念。其临床表现与颈椎退行性病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多与外伤、姿势不良有关。 近年来,针对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的临床调查研究在逐渐增加。如今,少年儿童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低头时间过长,休息活动时间过短,出现驼背、斜颈、脊柱侧弯、注意力涣散、多动抽动等症状,导致脊柱病及相关疾病发生。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的表现复杂多样,大多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头晕、恶心,颈肩部酸困疼痛,还可表现为多动、肌肉抽动、注意力低下。 颈椎具有支撑头部、保证头颅运动、减轻运动对头颅震动,以及保护脑干、脊髓、脊神经、椎动脉的功能。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颈椎椎骨还没有完全停止生长,容易出现骨结构紊乱,颈椎的动静力学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颈椎结构失稳。颈椎结构不稳是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的病理基础和特点,早期表现为颈椎肌肉疼痛,活动范围下降,可伴有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抽动障碍。临床资料显示,抽动障碍患儿中约50%以上有颈椎功能异常的改变。大部分患儿的颈椎X线片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例如颈椎曲度侧弯、变直或反弓,寰枢关节错位及其他椎体小关节紊乱等。在临床上,如果不重视这种病因,加上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能正确表述,就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加速抽动、多动症状的演化。 由于儿童期的颈椎骨骼没有完全融合、颈项肌肉发育不良,儿童发生头部外伤的机会较多,因此,上颈段失稳的现象更为常见。正常的翼状韧带、横韧带、十字韧带维持齿突与寰椎间的稳定性,保证寰椎水平内椎管的有效空间,在维持枕寰枢复合体的整体功能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损伤的急性期,损伤局部的枕颈肌功能抑制,周围肌肉呈保护性紧张状态。如果未能及时处理,长期持续肌肉紧张状态,会出现肌肉疲劳,表现为短暂不自主的抽动(感觉性抽动)。此时,上颈段不稳定状态持续增加,刺激位于第2、3颈椎侧前方的上交感神经节,导致多巴胺系统兴奋亢进,引发位于基底节区的纹状体功能异常,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其外在表现有颜面肌、颈项肌、躯干肢体肌肉抽动,如:挤眼、耸鼻、咧嘴、摇头、点头、耸肩、甩臂、挺肩、下蹲等。 早期治疗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可预防异常行为的发生。在颈椎关节紊乱早期,如果能改善颈椎关节紊乱,就可预防相关颈项肌肉紧张痉挛,从而避免出现抽动、多动等异常行为。 目前在治疗方案上,西医常使用一些中枢兴奋剂、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类药物,虽然见效快,但是撤药后容易复发、副作用大。近年来,中医疗法治疗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伴抽动障碍疗效确切。中医疗法包括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等。其中,手法治疗具有起效明显、无毒副作用、治疗方法便捷、疗效可靠等特点,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针对本病的手法治疗应分阶段进行,主要包括松解肌肉关节以及手法正骨复位;通过提拉推顶法、定点旋转法等恢复颈椎曲度、扶正寰枢关节、解除神经及血管压迫,为病情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了临床治疗外,家庭和学校需要为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患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以正确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改变认知,冷静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改善抽动障碍症状。 赵金风,现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整脊科主任,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眩晕学组第一届委员、少年儿童脊柱问题学组第一届常委,是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颈肩腰腿痛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工作,熟练掌握平乐正骨及治筋理念,擅长运用整脊手法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颈源性眩晕,在颈椎病的手法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对少年儿童颈椎功能不良、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独具特色。 统筹:梁如意 责编:朱晓娟 编校:马丽娜 王婧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