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虚妄知 2019-07-13

《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当中,从该剧目前的表现来看,堪称是今年以来国剧的第一流水准。抛开剧情不谈,该剧的服化道及人物背景等细节非常值得称赞。

从军事角度来说,《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涉及了唐朝多支部队,如属于北衙禁军的龙武军、属于南衙禁军的右骁卫,以及属于太子指挥的旅贲军等。

而本剧的主人公张小敬则服役于大唐最精锐的野战军团——安西军。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剧中对张小敬的背景介绍为:长安县不良帅,旧历十三年为募兵,曾官至参将,因不愿从信安王攻石堡城,而被发至安西军服役,隶属于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烽燧堡一战,第八团两百余名官兵仅余九人,张小敬即为其中之一。

张小敬在剧中表现出了超人一般的战斗力,烽燧堡之战也极为惨烈,其所在安西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好体现。

那么从剧集走向真实的历史,大唐安西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它何以成为历史上最知名的军团之一呢?

一:安西唐军

唐朝内陆平定之后,又击破了突厥军团,势力一度发展到了漠北,周边小国纷纷表示臣服。但西域的高昌国却“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高昌国王)入朝,而称疾不至”。

对于这种不给面子的行为,唐太宗的决定是: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高昌国在如今的新疆吐鲁番一带,当时距离长安非常远。高昌王对其国人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

高昌王显然是历史读得太少,汉武帝时李广利远征大宛,其距离更长,汉军能远征,唐军焉能不可?

当侯君集率领的唐军抵达碛口时,高昌王麴文泰便忧惧而亡了。继任的新王本想等待突厥援军,但是后者听闻唐军已至,早已远遁千里。在唐军的猛攻之下,高昌新王投降,此国遂灭。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灭,在其地设立了西州都护府;当年九月,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第二任都护为郭孝恪,自此唐朝开始经略西域。

安西都护府的这两任都护都是将军出身,治所正式建立后,由于所处地域与唐内陆相距甚远,因此长期只有数千兵力镇戍。

但初唐时期的府兵战斗力极强,郭孝恪所任都护时,时常以两三千人的兵力深入焉耆等地作战,却也屡战屡胜。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为进一步拓展西域。皇帝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为副大总管,征发铁勒、突厥等部十余万骑兵,进讨龟兹。

次年龟兹都城被攻下,唐军主力追歼残敌,郭孝恪负责留守,但因大意被该国国相那利引兵袭击而亡,郭孝恪成为了第一位战死的安西都护。

郭孝恪虽亡,但这次战争唐军大胜,不仅攻灭了龟兹,还擒杀了焉耆国王,逼服了于阗等国,威震西域。

安西都护府也迁到了龟兹城,同时唐军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地修城、驻军,安西四镇就此形成(后碎叶城代替焉耆)。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平西突厥,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次年又迁到龟兹,并升格为大都护府。龙朔元年(661年),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蒙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是唐朝在西境的最大统治时期。

此时,安西四镇常驻的唐军兵额并不多,如有战事的话,则以安西四镇为据点,由内陆派大军进剿。

但是随着吐蕃的崛起,西域迅速成为了唐蕃交战的一大战场。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再被唐将裴行俭收复。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收缩战线,以“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为由放弃安西四镇。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这一时期对西域争夺的基本特点是,唐军主力回撤后,吐蕃即袭占安西,唐军反攻则又将四镇夺回。但唐内陆距西域甚远,大军反复往还,后勤压力和耗费很大,这也是武则天一度放弃安西的真实原因。

但西域被吐蕃控制后,其主力可全力攻击唐之陇右、河西,认识到西域重要性之后。武则天在长寿元年(692年)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很快便又收复了安西四镇。

这次恢复安西四镇后,不再以少数军力卫戍,而是常驻3万精兵。

《旧唐书》载“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既征发内陆精兵,远逾沙碛并资遣衣粮等,甚为百姓所苦。言事者多请弃之,则天竟不许”。

可见在西域常驻数万大军耗资极大,朝中有人多有意见,但武则天坚持不在放弃安西。自此安西唐军由行军转为了镇军,其作为一支常驻的独立性军团开始登场了。

二:征战四方

武则天时期是唐朝军制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过渡的关键阶段。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当时唐前期的府兵制已经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是帝国军队仍以召集府兵为主力,而此时战争多在边远地区,府兵们往往在外征战多年而不得还,这跟唐前期的速战速决有很大不同。

安西设立常驻军镇后,最初的兵源依然是府兵,为了能让府兵安心在西域驻扎并作战。朝廷制定了轮戍的期限,同时还给镇兵大量赏赐和爵位。

如敦煌出土的文献上即显示:自神龙元年到景龙三年,每人酬勋四转,一位名叫张君义的沙州白丁,数年后已经是骁骑尉了。而同时受勋的263人中,来自全国62个州郡地区,可见其征发之广泛。

为了适应边军常驻的形势需要,以一人整合数州资源御敌的情况出现了,边军招募职业兵长期戍卫的情况也出现了。前者后来发展成了节度使,后者则是替代府兵的募兵!

从这点来说,《长安十二时辰》中说张小敬是唐朝第一批募兵显然有些不确实。

就西域的形势而言,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达到抵制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到唐玄宗开元初,设置碛西节度使,管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此后分设安西、北庭节度使。两个都护府前者有兵额2.4万人,后者有2万人。

开元年间,唐军普遍征用“长征健儿”为边防军,这些募兵可在驻地获得土地、房屋,甚至可以携家带口。由于是职业化军队,以边地为家的募兵往往战斗力更强,鲜有逃亡。

而节度使掌握当地军政资源,可以为军队提供更好的待遇和装备,而且节度使对外作战自主性大,应对战事的反应速度也很快。

安西军完成了这种转变后,迅即以强大的战斗力登场了: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吐蕃与大食古乌孙扶植傀儡政权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王,并击败了正牌国王遏波之,后者向安西都护府求救。时任安西都护府巡察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随后得到安西军指挥权,统率万余精兵长途进击。

安西军向西挺进上千里,一路攻克上百个据点,并在当年十一月攻克阿了达都城。此后,张孝嵩传檄诸国,大食、康居等八国莫敢与之争锋,安西军声威大震。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开元十三年(725年),于阗王尉迟眺勾结突厥以及西域一些蕃国阴谋叛唐,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杜暹以安西兵先发制人,斩杀尉迟眺,并诛杀其党羽五十余人,而后另立于阗王。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突骑施汗国内乱,唐玄宗令碛西节度使盖嘉运出北庭、安西军攻击。北庭唐军在索虏城击破吐火仙可汗军;安西唐军则偷袭怛罗斯城,击破了黑姓可汗尔微特勒。

经此一战,俘斩突骑施众数万人,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率众内附。第二年盖嘉运献俘长安,受到唐玄宗嘉奖,并被封为河西、陇右节度使。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这个盖嘉运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拒不救援张小敬所在第八团的那位唐军将军,之所以有这段描述是因为盖将军在河西、陇右任上对战吐蕃不力,使吐蕃军攻屠了廓州达化县,并攻陷了极为重要的石堡城。

电视剧中的烽燧堡一战多少有些石堡城之战的影子。

而回到安西,此时的安西军已经全部实现了募兵化,24000军人中编制有军马7700匹,但由于唐军多带私马的缘故,唐军步兵也有马可乘,从而使得这支军队拥有极强的机动力。

此时,安西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等登上了历史舞台。

高仙芝,高丽人。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馀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

在盖嘉运时期,高仙芝未得重用,但夫蒙灵察比较看重高仙芝,使其逐步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一万安西军进讨小勃律(今克什米尔)。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我国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长安十二时辰》中程参的原型)当时就在安西军中,对高仙芝所部有“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之描述。

安西军得令后潜行百余日,过疏勒,翻葱岭,越播密川,突然出现在了天险连云堡城下,城内敌军根本没想到唐军如此迅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使安西军取得“杀五千人,生擒千人,馀并走散,得马千馀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的战果。

攻下连云堡后,高仙芝留3000兵给不敢前进的边令诚留驻,自领主力跨过冰川,直抵小勃律王城,逼降了其国王。

此战,安西军远征上千里,在高海拔地区长途奔袭,以一万军力即夺天险,灭一国,实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小勃律之战获胜后,高仙芝因功升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李嗣业等安西名将均在此战中崭露头角。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天宝八年(749年)吐火罗叶护上表称:朅师国王亲附吐蕃,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高仙芝发安西兵,在天宝九年(750年)二月,抵达了朅师国,并将该国军队击败,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

此战之后,尝到了远程奔袭甜头的高仙芝对位于中亚的石国财富觊觎了起来,又在同年发兵石国。石国本对唐较为恭顺,但高仙芝假意约和,却令安西军突然袭击,俘获了石国国王,同时纵兵杀掠,“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回军途中,安西军又袭击了突骑施,俘虏了其可汗,当地民众反抗后,高仙芝又对其进行镇压,以“破九国(昭武九姓)胡”表功。同年将俘获的朅师国王、石国国王、突骑施可汗等献俘长安,并得到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右羽林大将军的封号。

高仙芝的行为使得中亚诸国倒向了大食国,甚至欲“共攻安西四镇”。得到情报的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率安西唐军主力及附属军队共计三万人主动进攻。

有文章称此次出征仅安西军就有三万人,加上附属军,高仙芝的总兵力为七万人,这是不太确实的。因为安西镇兵的编制只有2.4万人,除了留守部队外,出兵两万已经是极限了,新旧《唐书》记载的唐军人数也均为两万,《资治通鉴》为三万,明确提到了是“蕃、汉三万”。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唐军进至怛逻斯,并展开了围攻,大食则发兵救援。由于高仙芝之前在中亚的行为,使得诸国一度倒向了大食,大食军加上诸国军总兵力远在唐军之上,这次远征超过了高仙芝的预料。

尽管如此,唐军有组织及装备上的优势,以少对多,相持五日而不败。

关键时刻,附庸军中的葛逻禄人突然倒戈,唐军部署出现了漏洞,大食军趁机进攻,安西军终于支撑不住,兵败于怛逻斯。

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仍有数千人安全退回了安西。

有人认为是怛逻斯之败使得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了中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盛唐时期,唐朝对外征战失败的战例也有很多,但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关键点在于恢复力极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怛逻斯之败后不久,安西四镇即恢复了实力。如天宝十二年(753年),继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即统领安西军出征大勃律,一战而定之;第二年封常清又率部大破播仙。

当时任判官的岑参作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首,我们可以感受下亲历者当时的安西军形象: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就是怛逻斯之战后,安西唐军的真实写照。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实际上,中亚诸国在怛逻斯之战后仍然对唐非常恭顺,不断遣使朝贡;甚至于获胜了的大食不仅没有乘胜东进,反而也向唐遣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一种观点认为,怛逻斯之战中唐军展现的强大战斗力是令大食及中亚诸国态度转变的关键。

此战,大食及诸国联军以巨大的人数优势却只能与劳师远征的唐军战平,若非葛逻禄人的倒戈,最终输赢都未可知。而即便如此,联军都未能做到全歼唐军,反而是让其主要将领收拢残军,安然回师千里,复归安西。

如果这仗不是在怛逻斯打,而是在安西四镇,情况又当如何?

因此怛逻斯之战并未使得唐在中亚的影响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反倒一次败仗也能起到震慑诸国的效果。而高仙芝尽管失败,也并未受到责罚,回到长安后任右金吾卫大将军,随后还被加封密云郡公。

而唐朝在中亚及西域真正走下坡路,是几年后爆发的安史之乱所致的。

三: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年间,边镇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手下兵员依附度高,甚至出现了只知节度使,而不知唐帝的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边镇叛乱是必然的。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谋反,叛军自河北一路南下,直指唐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当时唐帝国境内一共有九大边镇及一个岭南经略府,安禄山独自控制三个,三镇兵额约20万人,占到了唐军边防野战部队的40%。

而唐朝内陆承平日久,府兵制败坏后,内陆很多州郡没有守军,甚至长安也仅有编制上有12万人,但实际人数原不达标的“彍骑”。至于北衙禁军,也早已是华而不实、毫无战力了。

安史之乱发生时,安西军曾经的统帅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在长安。

对于安禄山东北边军的叛乱,出身自西北边军的封常清一度很轻视,曾上书唐玄宗称: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结果封常清到洛阳后,虽然很快便招募了6万兵士,但这些人远非安禄山叛军的对手,很快便大败,并且丢失了洛阳。

封常清战败之后,建议随后统军而来的高仙芝退保潼关,以待其他增援的边军抵达后再与叛军决战。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但是高仙芝和封常清与曾经在安西军中当过监军的太监边令城不和,后者向唐玄宗上书称: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震怒之下的唐玄宗斩杀了安西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可惜这二位将军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之后,唐玄宗启用年事已高的哥舒翰统军,此时聚集在潼关的唐军虽有20万之众,但大部分还是新募兵或没有战力的中央军。

哥舒翰本意也是坚守而后战,但玄宗逼令出战,结果集中的唐军主力大败,叛军一路冲进了长安。这是唐帝国建立以来,长安城首次被叛军所攻占。

之后玄宗一路逃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则北上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为了扑灭愈演愈烈的叛乱,唐肃宗征召河西、陇右,包括安西的唐朝边军赶回内陆平定叛乱。

当时下到安西的军令为:命安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将兵五千赴行在。同时北庭驻军也抽调精锐回师平叛。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西、北庭及拔汉那、大食诸国兵至凉、鄯”;二月,肃宗至凤翔;“陇右、安西、西域之兵皆合”。肃宗见到李嗣业统率的安西精兵之后,非常高兴,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

除了李嗣业这5000精兵外,还有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马磷精兵三千,以安西和北庭精兵组成了战斗力极强的安西、北庭行营。

安西精兵投入到平叛战场上后,立即显示出了强大战斗力。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在收复长安一战中,叛军以精骑冲击唐军,使唐军主力不得列阵。这时李嗣业“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之后,安西军“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此战,安西军与友军配合,“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之后,安西军又收复了东都洛阳。

当时,见到安西军的杜甫兴奋之余作诗《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诗文如下: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在长达八年的平叛战争中,人数不多但极精悍的安西军常常担任先锋军的角色,是唐军中的尖刀力量。

在战争中,安西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尤其是领袖李嗣业负伤后仍大呼杀敌,结果伤口崩裂而亡。唐肃宗得报后称李嗣业“壮节可嘉,将谋于百胜;忠诚未遂,空恨于九原”。

但不论如何,在安西等军的浴血奋战下,安史之乱终于在763年被平定。

四:孤军血战

安史之乱时,唐朝边军主力大部回调,吐蕃趁机夺占了陇右地区。而内陆的叛乱虽被平定,但却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尤以河北三镇和淮西等镇为甚。

严峻的局面使得唐中央仍不得不抓紧对武装力量的控制,其中安西、北庭行营军自然不能回防本镇,而是被派到了今甘肃泾川一带防备吐蕃,当时虽仍有安西、北庭行营之称,但更多则被和当地其他驻军一同被称为是泾原军,归泾原节度使所统辖,统领者通常称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

这支军队在内陆作战期间,也沾染上了兵骄将怠的不良习惯,多次发生内乱,但统军将领一直是安西旧将,方能为朝廷所用,并在抵御吐蕃进攻中屡建功勋。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5000名军士受命到河南镇压叛军,但行至长安时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犒赏,反而连基本的食宿都得不到保证。愤怒的兵士最终发生叛乱,并攻占了长安,拥立朱泚为帝,是为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后,朱泚不能有效指挥安西、北庭行营军,史载“泾原兵骄,皆不为用,但守其所掠资货,不肯出战”。唐军收复长安后,安西、北庭行营军杀行营节度使姚令言后反正。

但是唐德宗显然已经不信任这支军队,兴元元年(784年)8月,令李晟兼安西、北庭行营副元帅,闰10月,李晟率神策军抵达泾州,诱杀了行营军将领田希鉴等30余人,并吞并了行营军,就此内陆的安西、北庭军不复存在。

而在安史之乱发生时,安西、北庭所辖兵额一共只有4.4万人,其中近半数精锐组成安西、北庭行营到内陆平叛,此后再也没能回来,其结局上面已经提到。

留守的安西等军将独自面对吐蕃及周边势力的围攻。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最初,吐蕃军的进攻重点是河西走廊,河西留守唐军势单力薄,接连被攻占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

765年,河西唐军还派人到安西“索救援河西兵马一万人”,可见此时的安西四镇形势应当比河西要好些。

但随着河西大部均被吐蕃攻占,其兵锋甚至一度染指长安城。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中央同时面对强敌吐蕃和内陆藩镇,已经是力不从心,由此一度断绝了和西域唐军的联系。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西域唐军与唐中央取得联系。激动的唐代宗称其“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

虽然来自皇帝的嘉奖评价很高,但由于唐中央势力孱弱,无法为西域唐军提供一兵一卒,一钱一粮,只能是口头勉励罢了。

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西域诸将派使者绕道回鹘到长安向朝廷奏报。唐德宗大喜,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之后唐德宗又屡有加封,如郭昕即有武威郡王、开服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等官衔。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但是唐德宗虽然在授官上很大方,却无法从实际支援西域驻军,甚至还有交割西域的想法。

上文所述泾原之时,出逃在外的唐德宗曾请求吐蕃军平叛,后者提出以径、灵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为出兵条件,唐德宗竟允诺,并下令四镇、北庭将士“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乡亲”“如有资产已成,不愿归此,亦任便住,各进所安”。

为了镇压内陆安西、北庭军参与的叛乱,唐德宗决意放弃安西、北庭的统治,并引吐蕃进军,显然是昏了头。

实际上吐蕃并未派兵助剿,唐德宗听从李泌意见,以其未履约,而拒绝交割西域。

当然了,由于唐庭与西域的联系中断,实际上安西、北庭军也不知道唐中央曾有交割之意,而是一直在坚守。此时,距离安西、北庭军主力回师已经过去了近30年了。

绝境之下,西域唐军只能困守几大据点,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以仅有的汉人兵将苦守。

789年,吐蕃联军围攻北庭,李元忠将军的继任者杨袭古将军率部死战,北庭失守;西域只剩下武威郡王郭昕死守的安西诸城。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在吐蕃联军的围攻下,势单力薄的郭昕又死守了近20年,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龟兹城最终失守,郭昕将军战死沙场,西域最后的唐军就此倒下。

郭昕,郭子仪的亲侄,安史之乱结束后,任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赴安西巡抚。彼时安西精锐已空,正值青壮的郭昕却踏上了这块唐土。

将军此去何为?

戍边抗敌!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军精锐:张小敬服役的安西军到底有多牛?

安西死守四十二年后,青年将军已是垂垂白发,龟兹最后一战,将军血洒疆土,而中原王朝的军队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若干个百年之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