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音乐传记/歌舞类影片屡获殊荣,这个“趋势”似乎已经成了整个行业的新方向标。从去年、激情四射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到今年、流光溢彩的《火箭人》,“名人歌手+金曲串烧”这对“黄金组合”,屡创佳绩、屡试不爽。今天,在下就来聊一聊新晋音乐传记《Rocketman》,一起感受下Elton John爵士的音乐/人生/人格魅力。 美国电影《Rocketman》 作品类型:音乐、传记 主要演员:Taron Egerton 故事概述:Elton John的音乐旅途 上映时间:2019年5月22日在英国上映 作品提名一览: 总体观感闲扯: 1,Taron Egerton卖力、敬业,完全可以比拼Rami Malek(《波西米亚狂想曲》饰演Freddie Mercury),努力程度有目共睹。但是!拍这种片子,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颜值”。这个“颜值”不是说“长得如何”,而是要“贴近原型”,要“长得相似”,这样更容易吸引观众入戏,如果纯粹依仗演员自身演技来走进“故事原貌”,势必产生“南辕北辙”的相反效果。 2,故事完整性尚可,有来龙去脉,有戏剧性转折,有高光时刻,这些设定(导演、编剧立功了),有形、无形之间让作品观赏性上了一个台阶。 3,配乐足够出彩,与《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令人难忘。当然,这绝对要归功于Elton John(不言而喻),如果不是这些经典歌曲的横空出世,这部剧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头重脚轻”的半成品。 进入影片,边走边看,顺势与《波西米亚狂想曲》做个(不充分)比对。(个人拙见) 先看“完整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两个故事,都不完整。 相比之下,本作优于《波西米亚狂想曲》,此话怎讲? 《波西米亚狂想曲》只截取了Freddie Mercury某一个人生阶段(创作“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前前后后及1985年那场世纪经典“Live Aid”)作为整部作品的故事主体,这样一来,实际上压缩了故事时间线(空间度不足),对于“传记”而言,显然是“残缺”的。 反观本作,略有不同(长足进步),虽然从时间线来看,依旧“略散”(虽然整个故事梳理/建立都是通过一次“分享会”展开),避免不了。但是从“人”的塑造,这个角度来看,几近完美。因为故事已经将Elton John各个时期的各式“姿态”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正面的、负面的、丑陋的、光鲜的,换句话说,将“这个人”拍活了。 再看“展现力” 两者,难分伯仲。 首先,都是走了“金曲串烧”路线,服务歌迷/影迷。 其次,“搔首弄姿”(不是贬义),疯狂吸睛(镜头语言感人)。 (P.S. 不可否认,本作的尺度与《波西米亚狂想曲》相比,有了质的提升) 最后,原型魅力(旷世音乐奇才)+演员实力(演技达人)=>人物个性展示 最后看“影响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人物原型来看,Freddie Mercury与Elton John都是重量级“摇滚歌手”,实力相当。但是,就英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而言,Queen影响力远高于Elton John,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容反驳。再说直白些,Freddie Mercury的才华/歌曲/自身魅力远胜于Elton John爵士(高出几筹)。不认同的哥们,建议去看一看85’Live Aid与92’纪念Freddie演唱会,高下立判,一目了然。 从影片本体来看,本作完胜(完整度),人物性格特质的饱满度、故事情节桥段的精细度、剧情配乐设定的连携度,妥妥中等以上水准。对比来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素质显然不尽人意,完败收场。 最后的最后,补充一点,本作导演Dexter Fletcher实际上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制作人之一,所以两者(电影)之间存在着一种“迷之相似点”,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聊了,说句大言不惭之语,与其花时间观赏“演绎版”音乐传记不如直击“现场版”真人演唱,那要带劲得多。而且,歌迷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感受摇滚音乐人的不羁人生。 另附上:《波西米亚狂想曲》简评 请允许我说“no“(简评,Bohemian Rhapsody) 编剧★★★☆☆(不少内容看似饱满,实则浮光掠影,鸡肋而已) 导演★☆☆☆☆(沿用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叙事架构,新意不足,看得有些倦怠;滥用歌舞秀,更是不知意义何在?哥们如果还要再拍此类片子,建议去整一部美国骚男Axl Rose) 演员★★★★★(Taron Egerton尽力了) 剧情★★★☆☆(除了故事的整体感/完成度值得一说,其他不屑一提) 视效★★★★☆(舞台搭配、服饰设计,华丽无敌) 音效★★★★★(金曲联播) 推荐度★★★☆☆(真正的乐迷就去看Elton John爵士的现场版,看电影意淫好无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