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集王圣教序》捺的基本变化形态和用笔 行书捺画虽然在用笔上仍然保持了一波三折的运笔过程,但和楷书比较要简洁流便许多。变化丰富了,在细节上反而没有楷书那么精致。或许基于此,行书捺画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甚至字字不同。这种情况在《集王圣教序》中的表现也是花样纷呈。行书的行大约也体现与此。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几种捺画的变化形态和分析一下其写法。 一、斜捺 斜捺有一点的角度。给我们的两个范字点捺画比较简约,虽然长短不同,用笔不同,但在取势上近似。 “含”的捺画,因内部点画的因素,和撇画一起处理角度比较左右开放,飘逸。在用笔上一重一轻。捺画起笔,接上笔势逆锋入纸轻顿,中段略带上弓意,给内上部预留足了空间,形曲但用笔变化较小,到了出捺角之前,开始铺毫用笔略粗,驻锋后向右运笔出锋,从蓄势铺毫到改变方向右行,在出锋大约分两三个阶段,出锋较实,说明运笔稳健,力送锋颖。捺画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故形质气韵厚实隽永。 “久”的捺画,因字的本身点画较少,因此不易造型太过复杂,以取得和字内的其他笔画构成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捺画的出锋出则采取了粗重的处理,和横贯字的右左斜线的横折撇的撇的线条的曲构成一组对比关系。使得整个字形虽疏而气紧势密。捺角在用笔上没有采取平行出锋的处理,而采取了上翘的取势,但捺的出锋尖端的指向却是平行于界格横线的。可见其匠心独运之妙。 二、平捺 平捺多用在走之底的捺画上。我们选取了两种变化形式相反的捺画,一个起笔简洁收笔反复,一个则起笔反复,收笔阶段复杂,如“遗”和“道”的捺画。 “遗”的平捺虽然仍然保留了一波三折的遗貌,但在外形是变异非常大。大约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线条细而斜曲,第二短粗而平直,收笔短而取反捺势。用笔虽然曲折复杂但能够与整个字形和谐融洽。对比中见变化。 “道”字的捺画起笔部分比较复杂,中段至收笔处非常简单。起笔部分可以看作是和辶之的前部分连带书写的,但压缩的非常短促。这个字的上部是“首”字,其左下角留有较大的空间。自部偏右,整体右侧峻拔峭立,捺画的平行部分至收笔非常简、直、圆、实。 三、反捺 顾名思义,捺的收笔一反常态。整体看反捺,前段用笔比较简洁干净,收笔处厚重坚实,不作露锋处理,皆回收画内。见“灯”和“文”、“合”字等。 “金“字反捺,笔断意连,若游鱼细石,如既若离,顾收首应尾,饶有兴致。 四、带钩捺 带钩捺,起笔收笔皆露锋。中段见曲见直,粗细变化渐缓。收笔前有方有圆皆依势而生。 “大”字的捺收笔带下,用笔略缓而实,先收笔与画内,挫锋顺势带下,提笔向左出锋。意态稳势,从容不迫。 “长”字的反捺,和上一笔短撇一笔写就,线条灵动,圆活。因线条轮廓较圆曲,张力充实。回钩部分有内抱意,没有直接引笔带下,故先收回画中。 “远”字的捺和辶一气呵成,线条细劲如锦丝。遒劲刚健,力在锋颖,有锥画沙用笔之形质。捺画中段部分略见上弓意,以承托上部。 “足”字下不化为一笔,捺近横,起笔收笔承上启下。起笔方,收笔圆而带下。凝重圆劲,线条干净利落。 “故”字捺画短而劲,出锋向下,用笔略厚,锋尖尖实,力达锋颖。 五、点捺 即缩捺近点之状。形态皆依字形空间或字的点画来往走势以境而生形故灵妙无间,变幻莫测,见“火”、“后”字的捺笔。 点捺因形短,多不做出锋,而是回锋收笔与画内。 六、上弧捺 上弧捺如龙虾弓背势,其弹力呼之欲出。如“良”和“故”的捺画。这两个字的捺画还有调节稳定整个字形的重心重要。一则靠线条的弹力,二则靠点画的粗细轻重长短曲折的变化和力感,使得原本有些险侧的字势,复归于平稳端健。 “褒”的捺画的由下拉伸势,但其长短又恰到好处,不至于越出整体字形外在轮廓。而“依”字的捺画有一种上提的力量感。使得有些下坠的左侧得到了一个向右上的提升力,使得整个字在力量的交互矛盾中得到了一个对立统一的和谐稳定局面。 七、曲捺 曲捺的特点就在一个曲尽其妙的曲线变化上和起笔收笔的连接萦带之意。 曲要曲但合理,合乎空间的迎让避就关系。曲,而不能无骨无节奏,要在曲直,刚柔的形质变化中见筋骨血肉,清晰书法的法势意韵,运笔轨迹的起笔行笔收笔脉络,贯通一气,用笔在流走中见楷书用笔之遗意。 八、隼尾捺 顾名思义,所谓隼尾者如隼尾之形。我知道在书法中,有许多的点画线条皆与自然万象有关,或直接,或间接曲意而内含。这也是中国书法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之一。书法家在对自然万象的观察体验中,那些印象深刻,并留存与记忆深出的意象,往往在书法的创作活动中经意甚至有意的在书法作品的以多样形式表现出来,寄托与线条形质和字形空间中。王羲之的书法同样如此,包含着自己对社会、生活、人文、自然,甚至宇宙的哲思。我在临摹或读帖过程中往往会体验到书法作品中是缩龙成寸的万千气象。例字中的隼尾捺虽然短小精悍,而仍然表现了书法点画造型的无穷意味和魅力。我们读帖不仅要读其法,更要读其神韵和精神,方能得书法的艺术境界之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