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修琦:从粮食安全切入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传递过程

 昵称37581541 2019-07-13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方修琦 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一书以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弹性等概念为出发点,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 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深入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

该研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

方法上,实现了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

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文分享该研究的理论框架从粮食安全切入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传递过程

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维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系统稳定的基础,粮食的多寡不仅通过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温饱而影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而且通过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而影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粮食安全示意图

基于现代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脆弱性和粮食安全的概念,可把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归结为粮食安全/风险问题,具体分解为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给安全、粮食消费安全3 个层次。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主要指标

▌粮食生产安全,这是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实际人均粮食产量相对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临界粮食占有水平的高低来刻画,能够反映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首先与粮食生产系统有关,表现为单产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人类对粮食生产的调节能力(农业生产保障和灾害防御措施)。区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减都会改变表征粮食生产安全状态的人均粮食产量,因此被作为调节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粮食供给安全,包括个体和社会粮食供给安全两个方面,是指个人或社会实际可获得的粮食数量均能达到保证各自安全的粮食标准,用可调剂的粮食数量来刻画,是社会对区域粮食安全调节功能的体现。历史上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区域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影响粮食供给安全。当个体粮食供给安全不能满足时,消费者个人会动用自己的储备,严重时则从自然界寻找替代性食物资源。在流通领域,通常的适应性响应是粮食价格上涨,以吸引更多的粮食进入市场,同时限制过高的消费需求。在社会领域,有可能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引发冲突,政府此时需要动用其经济和行政能力,在调节粮食供给安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作用,主要手段包括减免/缓征赋税、动用仓储平抑粮价、跨区粮食调度、组织移民等。

▌粮食消费安全,同样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指维系个体生计和社会经济安全的粮食需求量,用实际人均支配的粮食数量来刻画,是粮食安全的最终表现。如果个体粮食供给不安全演化为个体粮食消费不安全,就会威胁到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其直接社会后果就是出现大量饥民;饥民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流民,在区域内部或区域间形成不同规模的难民潮;最终可能转变为引发社会动乱的乱民,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乃至崩溃。此时政府在调节粮食消费安全方面可以采取的应对手段包括动员全社会力量救济灾民和安置流民以避免难民规模的扩大,鼓励自发和有组织的移民以减小区域内人口压力,通过强化治安、招抚、剿灭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动乱,以维持社会的稳定,避免动乱进一步扩大,威胁封建王朝的统治。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路径

在粮食安全的框架体系下,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水平为起点,进一步的传递路径主要分为两条:一是基于个体粮食安全的气候变化—收成—饥民—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与响应链,二是基于社会粮食安全的气候变化—收成—经济—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与响应链。

▲过去2000 年冷暖气候影响在古代中国粮食

生产–人口–社会子系统中可能的传递过程及差异

数值表示该情景类型出现的年代数的比例

其中,影响在个体粮食安全传递链中的传递受到社会粮食安全的调节,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对人口和社会系统的调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过程链中的传递需要特定的人口数量和社会条件等与之相匹配,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过程。例如,耕地、人口、政策、外来势力等都会对气候影响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民众层面的自发行为与政府层面的体制运转、政策调控在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但调节能力均存在极限。通过上述影响与响应链上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气候变化的影响由对粮食生产的直接影响分别通过人口和经济子系统进一步传递到社会子系统。 

本文摘编自《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方修琦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一书“前言”,有删减,文中插图来自该书正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9632-1

责任编辑:杨帅英 张力群

本书以气候变化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变为切入点,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 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若干重要过程与机制,深入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本书可供地理学、气候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参考书和课外阅读书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