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凯紫的诗词之美 在古代,女子的发型和冠带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年龄和身份特点。不同的发型,象征着女子的身份、地位、年龄等,而这些发型,放到现在也是属于惊艳,至于影视作品中的发型,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以及女子年龄的考虑设计,却是少之又少。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整理古代女子的发型,有哪些发型美到让人为之惊叹呢? 秦朝 秦代的女子发型,大多出自于秦始皇所好,他十分注重后宫佳丽们的梳妆打扮,还下令让让他们梳出各式各样的发型。而秦朝最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发式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不论男女,大多修剪成直角状,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飞仙髻 始于秦朝在贵族女子中盛行,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这种发式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的少女。 汉朝 到了汉代,女子的发式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了,发式的种类也逐渐变得繁多起来,千姿百态,花样百出,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垂云髻 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 魏晋南北朝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渐的流放到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发型讲究极致而奢华,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灵蛇髻和十字髻。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灵蛇髻 《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唐朝 唐朝本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唐代妇女的发型也十分繁多,一般以梳高髻为美。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倭坠髻 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倭坠鬓是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发髻挽得很低,这是倭坠鬓最大的特点之一。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 宋朝 宋代女子的发式基本上延续了唐代遗风,也是以高髻为美,与唐代不同的是,这种高髻多掺有他人的头发,并添进自己的髻发中,也有将他人的头发编成各种各样的假髻,戴于头上。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朝天髻 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 明朝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牡丹头 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清朝 清朝的女子发式还是保留着前人的特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 最具代表性的发型:大拉翅 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别有风味的发型再配上古香古色的妆容 更加令人惊艳了 抛家髻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 十字髻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发分梳两髫垂直交叉。 乌蛮髻《苗俗记闻》:妇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额,类叠而锐,此所谓乌蛮髻。 双丫髻江头女儿双丫髻,插髻烨烨牵牛花。 惊鹄髻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其形如鸟振双翼状。 单螺髻云点缀,香汗透玲珑。螺髻松松沾玉润,樱唇浅浅印珠红,人在翠华中。 单刀半翻髻唐段成式《髻鬓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在唐初时,流行于宫中。 高髻兰膏腻,高髻盘云。清歌妙,贯珠余韵,犹振画梁尘。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说看你们喜欢哪个朝代的发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