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秦桧的一位后人由于战场指挥失利,被押赴京城准备砍头。皇帝知道他的身份后,只淡淡的说了一句话,便让秦桧的这位后人感激涕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皇帝又说了什么话?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此之后,秦桧便背上了“陷害忠良”的骂名,被后世百姓唾弃不已。不仅如此,就连秦桧的后代也被当成了“奸邪”之后,受尽了世间的白眼和冷落。 别看秦家在世间受尽唾弃,可秦桧的后世子孙多为官场之人。秦大用曾是乾隆朝的名臣,其儿子秦承恩也不简单。秦承恩,字芝轩,江苏江宁人。秦承恩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便已经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加上父亲秦大用的悉心培养,秦承恩于乾隆二十六年一举中第,被列为进士,选庶吉士。在此之后,朝廷又对其授予编修之职,拔擢为翰林院侍讲。 自嘉庆皇帝上位后,国内的百姓起义便从未终止过。尤其以白莲教起义最甚。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历任文职工作的秦承恩便被调往川陕地区,担任起了剿灭的工作。 嘉庆皇帝听说此事后大为震惊,想想先皇乾隆帝曾重用秦大用,而自己却要斩杀其儿子,不免有些自惭形秽,便起了恻隐之心。随后,嘉庆皇帝亲自对刑部官员说道:“秦承恩乃一介书生,行军布阵非其所长,不必严加惩治,只流放即可”。既然皇帝亲自发话,刑部官员哪敢怠慢?于是秦承恩的“死刑”便被改成了“流放”,被发配到伊犁做了苦役。 七年之后,秦承恩被释放回京,被提为主事,专门编纂朝廷会典,后因为官谨慎,被升任至江西巡抚。可惜的是,七年的流放生涯,让秦成恩彻底磨掉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正因如此,直至秦承恩去世,他也并未在朝廷中有何建树,庸庸碌碌的了却了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