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上午,市妇联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妇联副主席、新闻发言人翁文磊出席会议并主持,市妇联副主席王剑璋出席会议。
会上,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发布由市妇联和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完成的《上海妇女发展40年:成就、趋势和挑战》调研报告。该报告系统全面地梳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性别发展的统计数据、抽样调查指标,通过对量化指标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旨在深刻认识和评价40年来上海妇女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40年来上海妇女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期制定新时代上海妇女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方法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报告显示,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40年来,上海妇女事业稳步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但与此同时,困扰女性的一些问题仍未根除,还需全社会努力。总体而言,上海女性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妇女权益政策法规、女性组织制度不断健全,21世纪以来,市妇联积极配合市妇儿工委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国首创了多项工作机制,加强从源头上代表、维护、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上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从1978年的74.8岁上升到2017年的85.9岁,上升了11.1岁,高出全国平均数6岁多,达到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自2000年来基本保持在10/10万以下的最佳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医疗保健服务优化,妇科病普查与治疗率大幅提升,从1987年的69.2%升至2016年的95.8%,而且自1993年后,平稳保持在90%以上;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性别差距持续缩小,截至2015年,上海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比全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出3.3年,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男女之比为8.3:7.8)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之间(男女之比为12.2:12.1);晚婚晚育已成趋势,未婚女青年的比例攀升;女性职业层次不断提升,但职业性别隔离未见改善,2015年的数据显示,女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已超过男性,占到了51.9%,但以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职业阶层越高,女性人才越少的局面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发生明显改变;女性在人大代表中的数量增加,进入决策层及领导机构;女性的双重负担日益加重,传统性别分工依然存在;女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二孩政策加重女性家庭属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