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炀帝是如何作死的

 文中未提及 2019-07-13

1

隋炀帝,可谓是“空前绝后”!

在隋炀帝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可以在短短13年内废掉一个“开皇之治”那样的盛世并将其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在隋炀帝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隋朝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正常情况下,国祚达到百年以上是妥妥的。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渴望,都希望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或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所谓

“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但不幸的是,他们遇见了杨广。

这是一个比秦二世胡亥还要奇葩的怪胎。他容貌英俊,诗文才华傲视古今,志向远大到极致,但帝王真正需要的治国能力和军事才能却十分低下,又死要面子。可以说,他的内心始终被一股强烈激情和建功立业的冲动所控制,智慧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但又掌握了最高权力,能够动员当时东亚地区最多的政治资源供自己毫无制约地释放这种激情与冲动。

这种激情与冲动的力量有多强?只能说很强,强到了对别人的死活完全不管不顾的地步。

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外加这样的地位,结果可想而知。

2

隋炀帝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大上各类超级工程。

①.营建东都。每月役使200万人,在隋炀帝不切实际的“工程截止日期”的强力逼迫下,近一半的人死亡,像条狗一样被扔到洛阳城外东到成皋、北到河阳的区域。

②.修大运河。开通济渠,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百姓100余万;开顸沟,征发淮南百姓10余万;开永济渠,征发河北军民100余万。死者无数。

③.大建离宫别馆及豪华龙舟。自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40多座;修建规模庞大的龙舟无数。

其次,为个人的面子疯狂向四夷施恩。

外国人在中国吃饭不要钱,丝绸包树,赏赐启民可汗帛2000万等诸多荒唐举动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后来,四夷君主都知道了隋炀帝的提款密码:疯狂地吹捧他,怎么肉麻怎么来,然后趁势提出要求,隋炀帝总是有求必应,疯狂赏赐。前宰相高颎对此稍有不满,私下说了两句,就被杨广杀害,顺带还杀了一批能臣干将。

再次,四处巡游。

南到江都,西到张掖,北到塞北,都留下了杨广的足迹,路过的地方,周边数百里的百姓都要为皇帝及其庞大的随从队伍准备食物及各种物资,浪费无数。

再次,军事冒险。

实际上,前面的举措虽然造成了海内骚动,无数人家破人亡的悲剧,但局面还没有失控,顶多只占隋炀帝亡国大业的4成,剩下的6成都要记在隋炀帝军事冒险——三征高句丽上(核心是第一次)。

高句丽不是单纯的草原游牧帝国,只要野战击溃对方就可以取得胜利,而是一个类似于后世的辽国、满清一样的成熟政权。它有众多坚固的城池,有迥异于中原的气候,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有众多的人口,有丰富的物产,统治也并不见得有多失德,关键是也有能征惯战的大将。

可以说,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占据着天时、地利与人和。与这样的强敌作战,一定要慎之又慎。以高颎之大才,在不利情况下出师尚且大败而归(隋文帝时,皇帝强令宰相高颎辅助汉王杨谅攻打高句丽复仇,最终30万大军因道路、天气、疾病、后勤等原因几乎全军覆灭),其他人恐怕就更难想象了。

从战争的角度看,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原王朝要想短时间内彻底打败高句丽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好是积极防御,先小规模地持久骚扰战不断消耗敌方国力,待时机成熟,再派精兵(不能派多,否则后勤很难处理)突袭,一举灭敌。因此,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消耗战,是一场后勤补给战,谁主动进攻谁吃亏,谁防御谁占便宜(这恐怕也是当初高颎不愿意出征的原因)。

针对高句丽的空前军事行动,隋炀帝的战略战术犹如儿戏。他制定了一种空前的决战方略,倾国动员,从岭南到涿郡都有任务,集中一百多万军队,制造无数军资器械,征发数百万民夫保障后勤,直接、间接参战人员超过五百万,完全不想其中的风险。在战场上,他为了独取战胜高句丽的功名(皇帝要与下属争功),要求任何行动都要向他请示汇报。高句丽军队利用坚城持续消耗隋军士气,诱敌深入,伺机反杀。隋军最终大败,度过辽河的30万精锐只有2700人返回,军资器械损失无数;来护儿水军在南方战线也犯了类似的错误,4万精锐只有数千人返回。

这是一次空前的决战失败。不但前方兵力有巨大损失,后方负责后勤工作的数百万民夫也死亡无数,损失的资财也十分惊人。可以说,高句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将隋朝埋葬的无底洞。更可怕的是,骄傲的杨广还不认输,他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征伐,大有不灭高句丽不班师的架势。这就真的不可救药了。从这里开始,天下开始出现土崩之势,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蜂起,席卷全国。

隋炀帝的威望伴随着决战的失败已经降到了冰点,各地颇有威望的地方势力纷纷趁势而起,这些人有威望有智谋,迅速将反隋斗争推入到一个新的境地。此时,距他上台执政不过10年左右,但土崩瓦解之局已成。

隋炀帝面对空前的失败,情绪从一个极端滑入另一个极端,从极端亢奋迅速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对镜自照哀叹:大好头颅,不知道将来会被谁砍掉?最终,连身边的禁卫军将士们也跟着宇文化及等人叛变,可谓咎由自取。

可以说,隋朝的灭亡是“内忧(有志无才的皇帝)+外患(高句丽太强)”下所形成的“土崩(民众无法生存后的自发反抗)+瓦解(各地豪强趁势而起)”,这其中隋炀帝绝对是罪魁祸首,占据90%的责任(剩下的10%由隋文帝来负,他在执政后期听信谗言、滥杀大臣,可谓自毁长城,但他至少还留了高颎、杨素、贺若弼等人)。

3

面对隋炀帝的困境,该怎么挽回败局?

其实很简单,370多年后,宋朝的第二代皇帝赵光义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决战失败(雍熙北伐,全国精兵猛将尽出,动员70多个州的丁壮保障后勤)+损失惨重+国内矛盾尖锐,民望降到了冰点,但他迅速调整国策路线,以开国宰相赵普坐镇中枢稳定局面,不再北征,专注对内,虽然有川蜀王小波、李顺大起义的威胁,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可惜杨广不是赵广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