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在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支持下,郑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而他船队的规模之大也让世界都感到震惊。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都说很大,它究竟有多宽,有多长呢?如果您对这段缺失的历史感兴趣,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专家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开始在南京长江沿岸和其他水系寻找宝船遗址。皇天不负有心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专家们在南京市下保村一带勘探的时候,发现十几米地下的泥土中有许多腐烂的木屑,专家经过研讨,勘探,最终断定这一带应该就是当年制造宝船的遗址。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专家们在遗址中一共发现了7个类似的船坞,并在2003年的时候,对其中的一个船坞(六作塘)进行了发掘。就在这次实地的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出土了一件梦寐以求的宝贝——古尺。 为何出土一把古尺,就让专家们这样兴奋?原因和郑和宝船的长度之谜有关。在《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但是明代文献中对度量衡的记载和换算,却不完全相同,也就是一尺实际有多长是不确定的,有的文献中记载是28.3厘米,有的记载是31.3厘米,这就让现代的专家们,在研究明代宝船时,产生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一个明确的换算的参照物(明古尺)。 换句更通俗的话去说:如果专家们按照资料上的“尺度”去换算的话,那么结果必然不准,也得不到大部分现代人的认同,但专家们的苦恼,真的就要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这个“神秘”的黑木条是贴附在一块糟朽的船板上,如果不仔细看,很有可能会忽略过去。一位专家拿着专用探铲,轻轻的刮去它周边的淤泥,然后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它与船板剥离,这个黑木条被送到了研究所,清理掉上面的泥土后,四个篆刻的汉字“魏家琴记”就出现在专家们的眼前,再翻过来一看,下面竟是一排整齐横线,有长有短的尺度。专家仔细的数了一下,长条形的黑木上共划分了20个大格,然后每个大格又划分5个小格,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把明代的刻度尺。 专家拿出现在刻度尺,经过两相对比,发现明尺的长度是31.3厘米,那也就是说:当时制造宝船所用的度量衡是1尺=31.3厘米。这样一来,宝船的长度也就不用再争论了,郑和宝船的两大关键数据就是:长138.972米、宽56.34米。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专家提出了疑问:郑和宝船能造这么大吗? 接着看结构:郑和宝船的稳定性是经过“大风大浪”考验过的,在远洋航行中,即使面对台风,也是肯定不会耍熊的。 既然强度高,结构稳,为什么不可能造出这么大的船呢?况且,这400多米长的船坞,实实在在摆在眼前,这就是郑和宝船可以被造成巨舰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