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

 风云际会2009 2019-07-13

装饰杂志 2014-01-2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书籍封面设计革新的倡导者、支持者,鲁迅对于传统的书籍封面设计不甚满意,他认为:“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同时,鲁迅还提出了“新思想要用新形式来包装”的设计理念,他积极倡导向西方艺术学习,主张在封面设计中借鉴当时西方流行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来增强封面的艺术表现力。

 鲁迅设计的第一本书籍封面是《域外小说集》(图1),该书是1908 年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在东京留学时共同翻译、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书的封面用的是青灰色的磁青纸,上方横幅式图案中出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缪斯在晨曦中弹奏竖琴的场景,画面中的朝阳是鲁迅对光明世界的预感和展望,整个封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与此同时,该书的封面似乎还潜在地释放着新文化的理想。

《近代美术史潮论》(图2)是日本作家板垣鹰穗的著作,这本书描述了欧洲的艺术风格演化史,其间渗透着地域色彩、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酷爱艺术的鲁迅于1928 年为这本书做了翻译,次年该书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在这本书籍的封面设计中,鲁迅以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播种者》为装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位农民在广袤的田野中播撒种子的场景,背景中冉冉升起的太阳无疑预示着崭新的开始。

1925 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的《热风》(图3)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该书的书名和作者署名亦均为鲁迅手迹,封面设计中夹带着传统的格调和意境,虽然鲁迅在封面上只写了寥寥几个字,看上去几乎没有什么设计,但却颇具匠心,他的字有着很深的功力,笔划匀称、刚劲有力,同时又显得厚重而雍容。在排版方面,鲁迅采用了传统签条式书名的特点,文字不对称地位于封面一角,这无形中增添了封面的灵动性,使其看上去简洁而不单调、警醒而不乏热烈,既具有传统的东方之美,又兼具现代特征。

1934 年由三闲书屋出版的《引玉集》(图4)是一本介绍苏联版画的书,其中收集了苏联11位版画家的59 幅作品。鲁迅在该书的封面设计中运用了淡黄的底色,上部居中的位置印有一幅红色的木刻,书籍的名称和木刻作者的英文名字均在其中,封面内容与版画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封面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意味,其中红色色块的图章式运用和墨色的手写字体充满了东方艺术作品的情趣,英文字母的大胆运用和巧妙排列,既暗示了该书的内容,又富有西方文化中坦率、张扬的性格特征。

《呐喊》(图5)的封面设计是鲁迅的经典之作,封面的表现形式非常单纯却又充满了情感,“呐喊”二字中的三个“口”字被夸张地强调出来,同时,这两个字被匠心独具地置于黑色方块的包裹之中,含有在铁屋中奋力挣扎的寓意,画面呈现出压抑的氛围以及在长久的压抑之后即将爆发前的宁静,其中的含义正如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所表达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在封面设计作品中经常会运用木刻版画作为装饰。1931 年,由三闲书屋校印的《铁流》(图6)是苏联革命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长篇小说,该书反映了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鲁迅在设计该书的封面时,选用了苏联木刻家毕斯凯莱夫的一幅插图作为封面装饰,画面粗犷有力,富有革命性,封面中凸显出一种苦难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在鲁迅的情感深处隐藏着对底层的痛感,以及苍凉的精神。

在激荡岁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风气的特殊历史时期,鲁迅自觉担负起事关“思想启蒙”和“文化救亡”的历史责任,他从书籍封面与民众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中思考设计的价值功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层面的内容引入到封面设计之中。因此,他的书籍封面设计从一开始就与文化革新相关联,为思想启蒙而呐喊助威,并开始逐渐建立起以“启蒙”为核心价值的设计体系,借此“开启民智”、“涵养民德”,他对国际艺术风格的引介和各种设计手法的尝试,完全颠覆了传统书籍封面的装帧形态,建立全新的设计价值观念,其中注入了新时代知识分子在现代观念影响下对中国文化重新构建的努力和尝试,成为新的设计行为在中国的历史宏大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均来自《装饰》杂志2013年第2期“个案点击”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