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一个被文学耽误的国民设计师

 风云际会2009 2019-07-13

2019-01-20 08:30

鲁迅的美术功底很深,他自幼喜爱美术,并有过很好的艺术训练。

周作人在文章中回忆说

“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这时却真正感到了绘画的兴味,开始来细心影写这些绣像。恰巧邻近杂货店里有一种竹纸可以买到,俗名‘明公(蜈蚣)纸’,每张一文制钱,现在想起来,大概是毛边纸的一种,一大张六开吧。鲁迅买了这明公纸来,一张张的描写……”(《鲁迅的青年时代·五避难》)。

我国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徽,也是由周树人(鲁迅)、许寿裳、钱稻孙三位教育部荐任科长基于传统“十二章”设计而成。

设计书籍封面

鲁迅先生的书籍封面设计很多采用“素封面”,即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颇有中国传统讲求的“留白”意境,远超于如今市面上花里胡哨的书籍装帧。

在封面图案的设计上,鲁迅先生还融入了对传统纹样,尤其是汉代的石刻图案的运用。

手绘封面字体

在那个没有PS的时代,他完全靠手绘,让人拍手叫绝。每一本书都风格各异,展现出高级的美学审美和想象力。每一个字就如一幅画一样,生动形象。放到现在,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美术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鲁迅书籍装帧设计的文章,对于《呐喊》的设计,文章写道:“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

“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是对笔划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鲁迅非常重视美育很少人知道鲁迅在北京大学教授的科目里就有《美术略论》,甚至他还举办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他说——

“美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

美育更是蔡元培非常关注的问题。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他认为: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将美育从美感来认识是富于深刻的心理学内涵的,这正是美育心理的一个关键问题。产生美感需要感知、理解、想象参与到人的情感中去,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而情感在这里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