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三伏天出门不仅得看天气预报,这些同样值得您注意! 三伏防病
中暑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通常还有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症状。暑季气候炎热,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
人们将夏季感冒俗称为“热感冒”。因夏季闷热,加之人们贪凉饮冷,易热闭郁于内,从而引发热感冒。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有轻微恶寒,伴见口渴心烦等。中医亦称“热伤风”。一旦发生热感冒,不及时予以治疗会导致感冒恶化,会引发严重的肺热等并发症。所以一旦患有热感冒,及时根据体质选择中药进行调理。
大汗淋漓时突然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谨防得“空调病”。人体排汗是调节自身温度与排毒的过程,使用空调不当,身体会受寒,或将寒闭热于体内,继而产生发烧、头痛、颈肩肌肉酸痛、恶寒无汗等症状。 适量进食芳香与酸甘 夏季应适宜进食酸甘以补气阴,常食芳香以化脾湿。如:藿香叶、紫苏叶等。由于夏季酷热高温,出汗多,加之人们喜食冷饮,所以,机体既容易出现气阴两虚,又容易出现水湿内侵,湿气困脾,产生身体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适度清暑祛火 夏日高温,很容易导致机体火气上升,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祛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选择:苦瓜、丝瓜、西红柿等性寒凉,有清暑降火功效,宜适量。 食物应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不好,不妨吃些新鲜蔬果,可有效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但需注意不能贪食生冷,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胃疾病。 ![]() 补水养生 ![]() ![]()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勤饮水以补水应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三伏贴,此外还有针灸,拔火罐、艾灸等等。冬病夏治也是我国中医传统特效疗法。它是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借助外力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 医生可根据不同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诸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一般以30-4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3年。 病夏治穴位贴敷 ![]() 骨伤科 ![]() 儿童温阳护肺贴 ![]() 祛湿健脾 ![]() 扶正脱敏贴、扶正解毒贴 ![]() 暖宫贴 ![]() 2019年三伏时间 初 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1:7月22日-7月31日 中伏2:8月1日-8月10日 末 伏:8月11日-8月20日 您准备好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