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组照片拍摄于1861-1864年,是难得一见的北京早期影像,非常珍贵。这些作品出自英国医生、传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的私人相册(不能确定是否由其本人摄影)。拍照的时间,正是慈禧太后掌权的初期。 北京的一位书商。 一位仆役的侧面像。 这些照片记录了多个行当的人物肖像或社会场景,其中像掏粪工、马车夫、锔碗匠、仆役佣人等行当如今已经消失,因此说这些影像是第一手直观呈现历史面貌的宝贵资料。它们比任何文字描述更真实,也更容易理解。 北京的一位教书先生,他的发型很别致。 马车夫。 清朝的北京,很多达官贵人更喜欢坐马车出行,而不是坐轿子。一是因为马车走得更快、更远,比轿子效率高;二是一顶轿子需要养8个轿夫(一班4人,出行时换班抬轿),不是一二品以上的富贵之家,很难养得起。 掏粪工将粪便运往城外。 老北京的大户人家或者官府、戏院的厕所,都是请专门的掏粪工来清理。在那个种田没有化肥的年代,粪肥能够卖钱。粪肥一度成了掏粪工争抢的对象,经过一阵争夺后每个人都划定了自己的活动区域。 送水工。 老北京大多数水井的水都很苦涩,不适合饮用,百姓人家只好喝城外深井打出来的水,所以送水的水夫就成了一个大的行业。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有利可图,慢慢的水资源被个别人垄断,形成了“水霸”。 街头锔碗的匠人。 过去百姓人家的锅碗瓢盆用坏了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匠人修理继续使用。匠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打上锔钉,再在打锔钉处涂上白色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其他瓷器也可以同样修复。 老北京的传统行当——修脚。 老北京修脚业有两种经营方法:一是在澡堂服务的,客人洗完澡,修理脚趾甲、去“老皮”,随后还要“捏捏脚”。另一类是走街串巷的,他们绝大多数不会足底按摩,专为人治“鸡眼”、“瘊子”之类的脚疾。 蹲地休息的信使,他往来于清朝衙门和外国驻华公使馆。 俄国驻华公使馆里的妇女。 坐着的两位是梳着“两把头”的满族妇女,可能在公使馆里从事后勤管理之类的工作,后面两位是干体力活的佣人。晚清时期,外国人被视为“夷”,因此为外国人服务的中国人往往受到鄙视和指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