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郝景望 2019-07-13

在陕西关中地区,中华民族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的平原,世世代代生存着的农民们,建国七十年来,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改善,就是我们国家好政策对农村人最有力的体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时期给我留有深刻地记忆,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部地区,农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一句经典“农谚”,当年的锅头(锅灶)、隔年的炕、十年的老墙一起放!源于生产队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而锅头、炕、老墙的材质经过人工的碾碎,扬起的尘沫用鼻子嗅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呛”人,经验丰富的农人就管这些“肥”称作“呛肥”,对于秋天植物玉米、大豆等,非常的有效。因此,关中农民当年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十年内的新房!

——曾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耕作

土木结构的瓦房,院子里的大椿树、国槐树、榆树等,构成了关中民居曾经的标配,收工回家,圪蹴(ge jiu关中方言蹲着)在树下,听着“有线广播”或者“矿石耳机”里的样板戏,瞧着窗户纸上贴的窗花,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关中农民最实惠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农民们的愉悦感,不亚于欣赏着当下的大屏幕智能电视的快慰;土坯建造的房子,土坯外边的泥吧掉后,高处缝隙里经常有麻雀的窝,我们小伙伴动辄就垒人梯掏鸟窝玩;一家人大冬天挤在瓦房内,一个暖烘烘的火炕上过冬,就是当年最淳朴的记忆;盖房子也是生产队成员集体劳作的杰作。

时间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富裕的关中农家,时兴起盖“砖木结构”的瓦房,窗户变大了、窗户框比曾经的窗棂大多了,安装着透明的玻璃,就是比土木结构的瓦房敞亮多了,不仅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室内固有的“板柜”也被新兴的“组合柜”“沙发”“茶几”等家具更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大家的代步工具,崭新的“凤凰”“飞鸽”“红旗”自行车涌入寻常农家,丰富了农民们的物质生活,窗明几净一词实实在在的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关中民居的真实写照,记得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已经解散,盖房子的人家,只需给工匠付工资;其他人都是义务来帮忙做小工,主家招待大家的白面馍馍、手擀面和“宝成”牌香烟(陕西卷烟厂曾经的一种香烟),就是最实惠的馈赠。

——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兴起砖木结构的大瓦房

幸福的日子过得就是这样的飞快,十来年的光景一晃而过,伴随着国家的好政策,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农民,经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苹果、酥梨给勤劳的关中人赚得盆满钵满,进入新仟年,关中民居已经发展为“砖混结构”铝合金门窗的模式,并且是从院门一直盖到后院,动辄二十多米跨度的“全封闭式”建筑群,挨家挨户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再没有院落的空地长大椿树、老榆树了,挖掉的大树再也没有了使用价值,居室内液晶电视、影碟机、组合音响、电脑等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而当全封闭模式的新房施工的时候,在关中农村初具规模的“建筑队”匠工、小工悄然兴起,再也没有人义务给邻居盖房子帮忙了,物质的富裕反而冲淡了“一家有事百家忙”的互帮互助的民风,我家盖新房的时候,我曾经予以帮忙盖房子的邻居们,就已经没有了帮忙的乡邻了,这是大家都忙忙碌碌抓经济的年代。

五羊、嘉陵、幸福等品牌的摩托,也变作全封闭家庭的必配,“凤凰自行车”们也被农民们搁置在自己偏僻的后院角落。

提起被“下岗”的自行车,我不由得再赘述一下我舅舅家很早以前的住处,其实就在解放前,我舅舅家住的还是叫做“地坑窑”的住所,童年记忆中,每每到了我们骏马公社安家大队的舅舅家,我和表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地坑窑,采摘窑口边的酸枣、搜寻窑畔上的斑鸠窝、或者掏土缝里的蝙蝠玩。而舅舅总是担心我们,不小心掉入深深的窑坑,那是民国时期遗留的窑畔,解放后生产队给各家各户盖的新房,让舅舅家搬入新房、摈弃了地坑窑,废弃的窑壁总有稀疏的大块土稍微碰撞就垮塌,我们玩耍的新鲜感与危险的刺激并存,废弃的地坑窑,就是解放前我们关中民居最普遍的主角。

关中民居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就在新仟年后,农村土地延包政策让不少的青年农民没有了土地;国家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的政策,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政策性的倾斜,离土农民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农民工大军给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推波助澜,而国家的好政策也回报给率先进城者最实惠的恩赐——我们农民实实在在的有钱了!

——新仟年后农家盖起二层楼,整齐划一的新农村

更意想不到的是新时代关中农民,居然能在城市买房子,把关中民居做梦一般地移入大都市,新农民一下子也跻身于“电梯洋房”,漫步都市的年轻人,指不定就是我们关中农民的“农二代”,国家的乡村道路硬化工程,让新生代的农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小轿车”,极为顺畅地穿梭于农村老家、都市新家间,农家轿车轻而易举的替代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摩托车”。

踏入关中新农民都市的新家,电脑、智能电视、空调、健身器械、各式家具无一不缺,花卉绿植、名家字画装饰居家,压根就辨不出这家的主人是“农民”的身份。新房装修竣工乔迁之喜,亲朋好友前来贺喜,主家往往在饭店设宴款待,招待亲友的香烟也不拘泥于陕西的“猴王”“好猫”,“芙蓉王”“中华”也成为酒足饭饱的招待品。

——书法家余敬安先生书写春联的新宅

强国富民的好政策,让关中农民腰包鼓起来了;让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腰杆硬朗起来;七十年的共和国岁月,陕西关中民居天翻地覆的改变,舅舅家的地坑窑;我们家的土木结构瓦房;砖混结构新房;到现在咸阳市的商品房;我们家庭仅仅是陕西成千上万农民家庭的一个缩影,农民富了!我们的国家也强大了!

今年,我们祖国迎来大庆,我们普通农家还有比乔迁之喜更重要的喜事,我们小家庭也实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一双儿女也大学毕业!安居乐业的关中农民,为下一代的智力投资也有了成效!

走近郝景望 了解更多关中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