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中华儿女不得不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传统文化虽与西方文化产生矛盾,但更多留洋归来的音乐家们,致力于将西方的音乐文化付诸于实践,发挥西方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从而来改变传统文化在当时的落后局面。本文正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了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 1 点;西方音乐文化的特点 对个性化创作的追求是西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显示出“以人文中心,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这样追求人性的解放说到底就是强调个性的释放。像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著名的《第三五六九交响曲》都是在乐曲的和声、曲式、展开部内容以及标题上开启了个性释放的先河。像肖邦、李斯特、巴赫、亨德尔、罗西尼等等这些音乐家们在他们的的作品中无不坚定追求着象征自己个性的代表作,以此为荣。 第 2 点;西方音乐文化对建国前中国音乐的影响 早在19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支西洋管乐队,是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公共管理局乐队”隶属于上海工部局。直到“赫德管乐队”的出现,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管弦乐队,作品有《珍重再见》、《可爱的人》等,这支乐队为中国管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痛的打击,一些有志之士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人们对西方的音乐文化也从抵触开始发生转变。有些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方音乐理论书籍,促使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进程。而以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认为在如此落后的局面下,我们应该不分国界的去积极学习一切正确的、先进的东西,勇于向西方学习壮大我们的民族国家。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的想法在当时受到推崇。 康有为等人在1989年向光绪帝公车上书,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大力提倡开办新式学校。康有为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歌乐”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列入课堂,随即全国各地学堂都将“歌乐”引入了课堂,提高了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它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采用了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这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国音乐也开始了向西方音乐文化学习的第一步。 “学堂乐歌”是受西方和日本西式教育的影响,作品创作虽为原创但在歌曲作法运用上采用的还是西方的曲式和声分析采用西方曲调填词。学习的还是基本的西洋乐理,简单的器乐。避免了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民族声乐唱法的矛盾。“学堂乐歌”的快速发展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新式音乐,逐渐取代了几千年来传统音乐不可撼动的地位。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优秀音乐家,如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等人,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 3 点;西方音乐文化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音乐的影响 第 4 点;西方音乐文化对建国时期中国音乐的影响 第 5 点;西方音乐文化对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第 6 点;结语 |
|